市民从望海楼前匆匆而过。(记者 秦彦 摄)
临近拆迁,店铺大量清货。(记者 秦彦 摄)
海口网12月26日消息 (记者 徐慧)20余年来,望海楼静静矗立在海秀商圈,见证着海口的风风雨雨,记录着海南发展大潮的起起落落,无言诉说着椰城儿女的喜怒哀乐。这个月末,望海楼将完成她的历史使命。这座海口的著名建筑因海南大发展而生,同样因海南的发展而成为一幅椰城的旧照片,供怀旧的人儿缅怀。
农历11月13日,站立在明珠广场,举头望青天,一轮皎皎圆月高悬于望海楼之上。自1984年望海楼开门纳客之日起,这轮明月不知道伴着望海楼轮回了多少个盈盈缺缺。然而等到明月下一次变成十五圆月之时,却再也看不到她所熟悉的望海楼的身影。
多少荣光风吹去
明朝新楼换旧栋
1984年,一座12层的宾馆在海秀路上拔地而起,因为站在楼上可将远处海景一览无遗,人称望海楼。如今的望海楼淹没在高楼大厦中不为人所知悉,然而在当年确实声名赫赫———那可是当时海南岛最高档、最繁华的酒楼。开业之初便成为往来海南的名商大贾的聚集之地,返乡华侨的钟爱下榻之所。
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开发热潮风起云涌,望海楼也迎来了黄金时期。十万闯海人涌进海南,追寻着心中的财富梦想。那宽敞明亮、富丽堂皇、透着玻璃天井的大堂,那镶嵌在蓝色大海背景墙上、象征着“年年有余”的古铜色大鱼雕像,当时的望海楼代表着海南最奢华、最前沿的品位。老闯海人杨先生回忆那时提供粤菜、琼菜服务的美食街做出的菜品味道是最纯正的,店内一直是人来人往,人声鼎沸。一楼的商场里售卖的服装当时一直是椰城时尚的风向标,引得多少靓女痴狂。望海楼内的娱乐场所也是大腕云集,宾朋满座,不少后期在国内活得风生水起的明星大腕都在此献艺过。那时,诸多大公司竞相在望海楼租房开公司,高昂的房价被视之为实力的象征。
泡沫最终变泡影。狂热的发展潮汐退去,留下的是一沙滩的裸泳者。上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调整之后,一幕幕悲欢离合也包括望海楼在内在海南土地上上演。
时代的大潮永远是滚滚向前,不为任何人、任何事物片刻停息。在海秀商圈内,望海楼由一枝独秀逐渐慢慢落伍。在人们的一片留恋声中,望海楼即将成为过往的记忆。一个15万平米的新望海国际商业广场将拔地而起。据称,新望海楼内,老海口人非常熟悉的“八仙过海”浮雕以及“蟠桃会”雕刻将搬迁过去,望海楼独特的风味饮食也将被复制。在新的环境里,这些“熟悉的陌生物”不知道是否还能挑起闯海人们那昔日激情澎湃的心弦?
餐厅宾客稀少。(记者 秦彦 摄)
管中窥豹见证海南发展
昔日金三角明朝只余一
海南建省办特区时,毛哥自广西入琼,履职于媒体,现为某报社资深记者。说起望海楼的昔日荣光,毛哥陷入深深的回忆当中,不时情绪激昂。
毛哥说那时他有个广西老乡名为武新,乃是江西工业大学建筑系毕业。上世纪90年代,海口房地产商潮汹涌,建筑人才正吃香。武新和他的合伙人一起在和平大厦租下房间,开起了公司,很快成了百万富翁。当时,毛哥很奇怪为何武新有公司不呆,整日流连于望海楼,连谈判签约都在此。武新当时淡然一笑:“望海楼是身份、地位、实力的象征,签约有人信你。”
后来,国家政策调整,海南房地产业泡沫破裂。武新和公司股东们的财富也一夜蒸发,最后囊中羞涩之下搬出了望海楼。武新的经历只是大时代的一个缩影。毛哥说自那时起,望海楼就不复当年风光,逐渐失去了闪耀的光环。
望海楼、海口宾馆、人才桥在当时被称为海口“金三角”,整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常。怀揣梦想的闯海人均云集于此。初到的闯海人在人才桥看招聘通知,寻找发财机会。掘到第一桶金的成功人士们便流连在望海楼、海口宾馆吃饭、住宿、娱乐。
原本坐落在现今海秀路一号旁边的人才桥因为城市的发展早已被拆除,当时惹得留恋、惋惜声一片。如今,望海楼也将从海口的大地上消失。当年的“金三角”已经变成了一个“点”。
“我们真的是不舍得啊!那是一代人的美好记忆。那一代人满怀激情,怀揣梦想,艰苦创业。有的人笑傲商场,成为一方富豪;有的人折戟沉沙,惨淡收场;有的人平平淡淡,扎根海南。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望海楼与人才桥曾经承载过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毛哥感慨道。
在一楼大堂里挥毫泼墨的书法家余广。(记者 秦彦 摄)
老书法家不舍望海楼
夫妇琴瑟和鸣泼墨作画
在望海楼一楼大堂里,书法家余广低头在他的书画摊位前挥毫泼墨。“我对望海楼很留恋呢,这里有着老闯海人那么多的记忆。”听及望海楼将拆的消息,余广扔下笔说道。
余广原为十三冶的员工,1991年,通过人才引进渠道,余广成为我省一家橡胶塑料厂的厂长。在来海口工作之前,余广也会偶尔出差住进望海楼。“那时的望海楼12层,站在房间里就能看见海,气派!”余广说道。
1998年,余广退休。这个辛劳了一辈子的老人没有遛狗打牌,含饴弄孙,而是选择了发挥他的爱好,在望海楼开起了字画摊,写字、卖字,开课授徒。十几年下来,在望海楼卖字画的其他商家都搬走了,只有他坚持下来。
余广说他1998年来此设摊之时,望海楼就没有了20世纪80年代的风光。80年代望海楼餐厅宾客云集,一顿饭下来花费过万是常事,1998年的时候余广亲见望海楼生意惨淡,服务员不得不推着餐车在一楼四处兜售包点,有时候卖一天都卖不完。
望海楼记录着余广美好的退休时光。余广好书法,余广的夫人董玮擅作画。余广就将自己的字与夫人的画在望海楼售卖。有时候,望海楼大厅内的一张方桌上,余广在左侧写字,董玮在右侧作画,一对知趣高雅的老夫妇携手同老,琴瑟和鸣,真是羡煞旁人。
余广至今还记得1999年,澳门回归,余广在望海楼内用八尺宣纸写了个大大的“归”字,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说及此处,余广神采飞扬。谈及望海楼将拆除,余广的神色黯淡下来:“舍不得,还没想好搬到哪里去。还是这里最好。”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