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第四代红榄李成功培育并移栽
10个月后即可“毕业”并将迁移野外种植
7月15日上午,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圃里,70岁的退休职工王式军弯腰捧起一株株嫩绿小苗,细细观察。这些约5厘米高的红榄李幼苗,是刚刚“满月”的第四代苗,也是他与东寨港保护区多年育苗攻坚的最新结晶。
2014年,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发布的《中国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调查报告》显示,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全国仅剩余14株,全部分布于海南。如今,仅东寨港保护区就拥有2800余株。从14到2800,量变背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育婴”工程。
7月15日,工作人员正在移栽第四代红榄李树苗。记者 石中华 摄
“育婴”秘诀 从3%到15%的突围
“当年从三亚带回第一批种子时,谁都不敢保证能成功。现在看到成片的红榄李,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王式军告诉记者,红榄李的种子外壳硬如核桃,里面的胚胎只有一粒米大小,其繁育工作难度堪比照料一对双胞胎。
“种子发芽前得先泡烂外壳,但泡久了又容易腐烂。”王式军解释,湿度与腐败间的平衡很难把控,最终摸索出“隔两三天换一次水”的节奏。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他创新总结出自己的“育苗法”——“长浸泡、勤换水、慢晾晒、网箱保护、天敌隔离”。这样的坚持,成功将红榄李种子发芽周期从54天大幅缩短至16天,发芽率显著提升至15%,较初始3%的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今年2月,王式军启动第四代红榄李培育工作,成功育苗80余株。7月15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王式军和工人们将红土与有机肥按比例拌匀、杀菌后,装入黑色营养袋中;再将红榄李苗移栽进袋后,放入透明网箱中“托育”——既能阻挡螃蟹、石磺等天敌,又能隔绝涨潮时携带细菌、柴油的海水。“在网箱过渡期间,还要定期浇水施肥和打药。”王式军说,10个月后,等它们长到60厘米高时即可“毕业”,迁往野外种植。
四代接力 从14到2800的跨越
“2013年、2014年,我多次从三亚采集红榄李种子,带回东寨港培育。截至目前,我已累计培育2800余株红榄李。”王式军介绍,他成功培育的第二代红榄李共740株,其中720株移植至三江镇的道学保护站,如今已在野外长成5米高的小树林;第三代1980株正处于分批次野化阶段;最新培育的第四代80余株表现优异,发芽周期创下最短纪录。“预计一年半后,第五代红榄李将在东寨港生根发芽。”
值得一提的是,王式军培育的红榄李种苗还供应至岛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红树物种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黄绍明透露,第四代苗的更大价值在于“基因升级”。通过连续多代优中选优,红榄李的抗病性与环境适应性显著增强,为下一步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奠定了种质基础。
“红榄李作为珍稀濒危红树植物,堪称红树林中的‘大熊猫’,其花色艳丽、花期持久,是红树植物中观赏价值最高的品种之一,兼具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景观价值。”黄绍明介绍,该局计划在演东河两岸试种红榄李,打造一条“红榄李景观带”。此外,还将启动“传帮带”机制,让老把式与青年技术员结对,共同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研究,为海口打造低碳绿色生态之城提供科技支撑。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