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文体>

记者回家过年 感受南北年味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2-01-29 12:52

 

  海口网1月29日消息 四川巴中,一座古老的山区城市,其文化传统极为悠久。改革开放后,大量当地民众外出务工,巴中外出务工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巴中市也因外出人员众多而被人们所熟知,大多数海口市民几乎都知道在南大桥下聚集成群的外来工,都是清一色的巴中市人。现代巴中的新春习俗,自然也备受外部文化影响,具有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代特色。

 

  编前语: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即使在举国同庆的最隆重的春节,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俗话说:“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虽然祭祖、吃水饺、放鞭炮这些已经是中国人过年都选择的迎春方式,但由于地域、文化、传统的差异,也就出现了形式多样的过年习俗:四川人过年少不了腊味食品;山东人过年延续着古老的给长辈磕头拜年的传统;河南人“破五”才能破各种过年的禁忌等等。

  今天,来自不同地方的记者将带您一起走进他们的家乡,和您一起了解山东、河南、四川的春节习俗。

 

  山东:大年初一给长辈磕头拜年 “请祖先”回家过年

  1月22日,除夕下午。此时的乡间小路上,随处可见手持香火的乡亲,络绎不绝地来往于村落与田野。周围的空气很清冷,但丝毫没有挡住大家出行的热情……这一场景,便是山东农村最重要的过年习俗之一:“请祖先”回家过年。

  除夕下午晚饭前,家家户户都会在已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堂屋里,放置一张大桌子作为供桌,然后在上面摆放好供品,如各种水果及鸡鱼肉类等。然后,家里的男性晚辈就要去祖先的墓地上坟,“请”他们回家。这天下午,我和父亲两个人,拿着备好的火纸、香火,徒步穿过已冻得冷硬的麦田,来到祖先的墓地。点燃火纸、香火上坟后,我们说一些祝福的话语,寓意“请”了祖先。“请”回家后,再将香火摆在供桌上的香炉里,点燃一支红色蜡烛,斟好白酒。大年初一下午,还要按照同样的程序,将“祖先”再送回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过年的程序都逐渐简化,而“请祖先”这一传统被继承了下来,依旧隆重。这不是迷信,它代表晚辈的美好心愿,也是借此表达对已故先人的追思与怀念。

  “守岁”吃饺子

  山东过年,最浓的是饺子的味道。饺子,在老家又称“扁食”。当一盘盘香喷喷的饺子端上饭桌,屋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的时候,年的味道也就越来越浓了。煮好的饺子自己先不能吃,而要“上供”。在老家的村里,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玉皇大帝和灶王爷的画像。煮好的饺子,分别在画像前“上供”后,再摆放到供桌上给“祖先”上供,然后才能自己吃。上供的饺子须是肉馅的。据有关史料考证,饺子作为辞旧迎新的食品始于明代,盛于清代,这一食俗一直沿袭下来。

  包饺子时,一般要往几个饺子里面放上硬币,混到一起煮,谁吃到有钱的饺子,就预示着新的一年有福气、有财运。在老家,吃完饺子,除夕之夜要“守岁”。直到大年初一凌晨零点过后,还要再煮几个饺子吃,这意味着辞去旧岁,迎来新年。

 

  给长辈磕头拜年

  有着“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之称的山东,在当代的拜年习俗上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大年初一吃完早饭后,人们就要出门拜年。晚辈成群结对,走街串户,去给村里的长辈们下跪磕头,男女长辈则留在家里接待别人拜年。磕头拜年,绝对是个实实在在的力气活,按照传统,去拜年时不管路途多远,天气多冷,必须徒步前往。我所在的乡村比较大、人口也比较多,我从早上七点半出发拜年,结束返家时已近中午,因为每到一户都要给长辈跪下磕头,膝盖已有些酸痛。尽管这样,大家也都不觉得辛苦,整个村落里都洋溢着一片和谐与温馨。

  四川:背着背篼走亲访友“除阳沟”

  除夕前几天,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卫生,城市的人们擦窗抹灰,农村的人们则要清理房屋周边的沟渠,这种风俗当地人称“除阳沟”,意思是清理掉房屋边水沟的堵塞物,以使平常雨天房屋周边的雨水能够畅通流走,避免雨水对房屋造成损害。

  

  祭祖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在除夕之前都要去祖辈坟头清理杂草。除夕当天中午是全家吃团圆饭的日子。在吃饭之前,全家人都要端着酒肉、带上写好祭符的草纸、提着鞭炮等祭祖坟,借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孝敬之意。按照以往的习俗,所有前去上祖坟的人们,都要跪在祖坟前磕三个头,祈求先人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但许多接受过现代教育和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不愿再跪在祖坟前磕头,只是献上酒肉、烧烧纸钱、放放鞭炮。尽管许多年长的家长都会嗔怪年轻的子孙不守孝道,可年轻人多会以现代新思想与老人们理论一番,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磕头的老辈继续磕头,不磕头的年轻人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祭祖,出现了一幕幕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场景。

  

  背着背篼走亲访友

  按照过去的习俗,大年初一,一家人要守在一起,像除夕中午一样吃团圆饭,不能去走亲访友,这意味着每年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全家人都相聚在一起。到了初二,大家才相互走亲访友。但现在,许多在外工作和生活的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在家闲着,也就不再受那么多传统习俗的约束,从初一开始便走亲访友。由于巴中地处山区,一些农村居民家尚不通公路,或者即使通了公路也不一定家家都有汽车出行,过年走亲访友,就需要将礼物装在背篼里,背着去亲朋家里。

 

  不能少的腊味食品

  无论是除夕团圆饭,还是接待亲友的宴席,对于巴中人来说都离不开腊味食品。过去主要是以腊猪肉为主,猪头、猪身、猪尾及心、舌、肚等在团圆饭的餐桌上都要出现,有着吃全猪的意思。往往一顿团圆饭煮好的猪肉,好几天都吃不完。但现在富裕起来的巴中人,不再按传统的习俗做菜,而是鸡、鸭、鱼、牛、兔、羊等各种腊肉食品和新鲜菜都有,而且吃多少煮多少,顿顿都吃新鲜菜。节日也就过得越来越喜气。

  河南:驻马店这样过年

  “破五”破除过年禁忌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一首简短的歌谣唱出了河南“过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张灯结彩,分外热闹。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千百年来形成固定的风俗习惯,颇具独特之处。

 

  贴春联

  在河南,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的同时,也抒发着美好的愿望。春联种类很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走亲戚

  “走亲戚”意为“去亲戚家做客”,是河南各地过年最主要的习俗之一,初一至初六为高峰期。

  “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走亲戚”一般都要携带酒肉、糖果、饼干之类的礼品,主人家则早早准备好酒菜,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客人到后,晚辈要对长辈行磕头之礼;平辈互相祝福后即可开始吃午饭,午饭以鸡鸭鱼羊等荤菜居多。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守岁是河南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听老一辈人讲,除夕晚上,全家要聚在一起,吃过饺子后,点起蜡烛或煤油灯,围坐在屋内聊天,等到辞旧迎新的时刻,开始放鞭炮,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平安健康。守岁到五更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分,依次向祖宗跪拜,恭祝“年福”。近年,边看春晚边守岁已成为一种新的习惯。

 

  年夜饭

  河南人过年吃水饺的风俗和山东很像,家人在包饺子时,取硬币、大枣等包进饺子,若谁吃到,新的一年就更有福气。

 

  放鞭炮

  俗话说,炮竹声声辞旧岁。在河南,无论是除夕夜,还是大年初一,亦或是“破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鞭炮响的时间越长,福气也就越长。放鞭炮不仅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还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

 

  “破五”

  “破五”即大年初五,意为从此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禁忌。在河南部分地区,不到“破五”这天,不准吃面条或喝稀饭,不准洗衣服或缝衣服,不准扫地。

[来源:海口网-海口晚报] [作者:李云川 宋亮亮 赵莎] [编辑:李昕昕]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