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新源6月17日电 被称为世界苹果种子基因库的新疆新源县境内的10万亩野果林由于遭受小吉丁虫病害多年,而且防止效果甚微,以致50%的果树干枯或死亡,这份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正濒临消亡。
记者17日在进入野果林区的改良场附近看到,大面积的野果林因为被染小吉丁虫病,或树干枯死,或树枝枯败,看不到成片成片完好的果林。当地林业部门称如果小吉丁虫病仍得不到控制,“我们将会看到野果林毁灭的悲剧”。
据了解,小吉丁虫病1995年首次发现,起因是引进内地的苹果树所致。发病地点最初在平原,没有波及山上的野果林,由于当时没有及时有效地封锁、控制、消灭小吉丁虫,到2005年蔓延至野苹果林区,至今染病面积已达50%。
新源县科技局党组书记张建荣告诉记者,近些年新源县政府采取了锯掉枯枝、打孔注射药物等多种措施来对付小吉丁虫,但效果甚微。目前新疆农业大学的研究部门已发现了小吉丁虫的天敌白蜡吉丁肿腿蜂,新源县政府正与该部门研究利用肿腿蜂防治的有效实施方案。
张建荣称苹果树的树龄一般为70年,目前,除了遗存下来的600年左右的果树个体外,野果林区的大部分果树年龄在50岁左右,已进入衰老期,这和野果林的枯死也有关系。2013年年初已经栽种了野苹果树苗,期望实现果林的新老交替。
记者17日在野果林区看到小树苗长势不错,小树苗周围被铁丝网围起,以防止牛羊进入被啃食。“几年后,小的野果苗将长大,再和生物防治结合,保护野果林的目的就有可能实现。”张建荣说。
据悉,分布在新源县山区的10万亩野果林被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是第三纪的残遗种,分布在未受第四纪冰川覆盖的地区,在复杂的山地地形条件下保留至今。它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珍贵的苹果种子基因库,是研究世界温带果树遗传多样性和基因进化的种质基因库,许多古老苹果品种均由此选育而成,不仅科研价值高,而且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改善作用巨大。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