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合肥飘起了雪,三里庵街道梅山路社区在街上排查流浪人员时,在金寨路高架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年轻男子。多番劝说后,男子才住进了社区为他订的旅馆。男子小林自称2004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做过很多工作,2014年再次失业,租不起房子,自认为没脸见人,与家里断绝了联系,一个人在桥洞住了2年。(11月28日《安徽商报》)
本科毕业12年一无所成,最终流落街头,没脸见家人。面对小林的遭遇,公众基本上一边倒地持批评的态度,“眼高手低”“自尊心太强”“自己不努力”……这样的评价实在是太多了。但通过这篇报道,并不能把小林没脸见家人的原因全部归咎于自身。
首先,通过报道也不难发现,小林并非是不努力,他已经尝试了包括保安在内的多项工作,直到2014年怕拖累朋友才主动选择失业的。在笔者看来,小林眼下的“没脸见家人”,或许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心理表现虽属个案,但却代表着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就是那些农村毕业的大学生。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可以说,这部分群体都是新闻中的小林,他们即便是没有像小林那样两年没回家,但心中想必也会有“没脸见家人”的念头。
事实上,表象的“没脸见家人”,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社会的阶层流动,以及贫困的代际转移。一方面。囿于教育资源的城乡不公平分布,使得农村孩子先天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就不高,延续到了大学,则基本上就读于二三本院校乃至大专院校,那么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不可否认的是,这都为其以后找工作增添了难度。
另一方面,相对于城市家庭而言,农村孩子的父辈们所掌握的资源,本身就极为匮乏。这导致的结果,不仅不能在就业时,可以让家庭资源为其提供帮助,反倒是还需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其赚钱去“反哺”家庭。在此双重压力之下,别说是像新闻中的小林这种失业的情况了,即便是有一份很普通的工作,照样也会有“没脸见家人”的心理。
尽管任何结果的形成,内因都逃脱不了干系,但假如脱离了客观大环境。假如认识不到“没脸见家人”背后的社会问题,仅仅盯着小林这样的个案,谁又能保证“读书无用论”声音,不会在农村等贫困地区蔓延呢?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