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5月15日消息(记者李晶晶)今天是第24个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宣传主题为“每天一点碘,健康多一点”。卫生部门在海口公园和市内多个社区组织开展了现场宣传活动。有市民提出,生活在近海城市是否不用担心缺碘的问题,如何科学补碘才能健康有效?疾控专家表示,虽然海南属碘低缺乏地区,但由于外环境缺碘状态短期内难以改变,人体对碘的储存能力有限,仍需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碘缺乏病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损伤
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参与身体新陈代谢,维持所有器官的正常功能。孩子在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缺碘,会影响大脑正常发育,严重的会造成克汀病、聋哑等。成年人缺碘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
海口市疾控中心非传染病预防控制科科长朱庆介绍,缺碘可导致流产、死产、先天畸形和新生儿死亡率增高等,妇女和儿童是碘缺乏最主要的受害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会对新生儿和婴幼儿造成的智力的损伤,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
二十多年来,海南居民碘盐食用率持续提高,碘营养水平明显改善,碘缺乏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2010年,海南省级水平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目前,海口市正在开展水碘基线调查,以掌握全市水源的碘含量。朱庆表示,不少居民认为常吃海产品不会缺碘是一个认识误区,沿海城市并非碘缺乏病的“安全区”。
完善防治碘缺乏病机制
碘缺乏危害是自然环境缺碘造成的,而自然环境缺碘状况是无法改变的,食用碘盐是预防碘缺乏病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方式,育龄妇女、孕妇、哺乳妇女、婴幼儿和儿童等重点人群尤其要保证充足的碘摄入。
据介绍,海南仍属于碘低缺乏地区,普通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的碘量应为150微克,但海产品仅能提供2微克的碘含量。因此,除食用菠菜、芹菜、海带、紫菜等碘含量高的食物外,目前最直接有效的补碘方式就是食用碘盐。
海南省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碘缺乏病的现状,海南将继续完善防治碘缺乏病长效工作机制,呼吁群众食用碘盐;同时,盐务部门要加强打击私盐力度;协调发展改革、盐业部门对生产非碘盐盐场采取转产、关停等综合治理措施。
疾控专家建议居民到正规商店购买有碘盐标志的合格碘(食)盐。碘(食)盐应使用陶瓷制品或棕色玻璃容器储存,存放在干燥、背阴处,烹饪时不宜过早放入碘盐,以免碘失效而失去补碘的作用。
相关链接:
“遇见海口 一‘盐’为定”旅游路演活动在台北举办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