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完成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在普通病房里接受治疗。
“过两天就能到普通病房了,闯过感染和排斥反应我们又能重新活一回。”
8月9日,海口的天空灰蒙蒙,瓢泼的大雨使得人们心怀愁绪,对海南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二附院)住院部已完成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来说,大雨无法浇灭重获新生的喜悦,他们已经迫不及待要拥抱新的世界。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成功配型,器官移植是200多位等待者最后的希望,然而器官来源的缺乏,让希望成为奢望……
200人排队 一年不到两成患者可手术
“配型成功了,今天就做手术。”8月7日上午,家住海口市的王大爷幸运地等来了肝源。今年2月份,患有肝硬化的王大爷被查出肝癌早期,于是他在医生的嘱咐下第一时间做了登记,等待合适的肝源。
“其实我不抱什么希望,这么大年纪了,活一天就赚一天。” 没想到的是,经过半年的等待,63岁的王大爷等来了匹配的肝源,他成为海医二附院首例接受手术的肝移植患者。7日晚,王大爷被推进了手术室。等王大爷再次醒来时,他躺在重症监护室里,医护人员在病房内实时监测着他的生命体征。
对于王大爷能够配型成功,48岁的琼海市民黎先生十分羡慕,黎先生罹患尿毒症4年,每周要做3次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摆在他和家人面前的唯有肾移植这一条“生路”。经历3次配型失败之后,黎先生愈发感到肾源希望渺茫,但为了家人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看着昔日的病友迈向新生,他在9日上午办理出院,面对遥遥无期的等待,黎先生内心五味杂陈。
“目前有200多人登记排队在等待合适的肾源,我们每年大概做30台左右的器官移植手术,但是还有很多人等不到合适的肾源就走了。” 张善斌告诉海口网(微信号:haikouwang2013)记者,肾脏疾病患者可以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的人工替代疗法争取等待时间,他接触的患者里已经有人用这样的方法坚持了9年,但是肝脏疾病发展迅速,一两年甚至几个月病情就有可能迅速恶化,并发展到中晚期,即使做器官移植也于事无补。
海医二附院器官移植科主任曾凡军告诉海口网记者,器官移植技术被公认是治疗器官衰竭的有效方法,手术成功率越来越高。例如肾脏移植,接受肾移植的病人5年的存活率在95%以上,肝移植患者的术后护理比肾移植患者的更复杂,但是一旦闯过感染关,肝移植患者甚至会比肾移植患者的存活率更高,情况更稳定。但等待合适的器官是每一个器官衰竭患者必经的过程,因为等不到合适的器官供源,不少患者只能面临死亡。
一捐一受 器官移植让生命永续
“孩子是在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也圆了他的心愿。”文兵说到已过世的大儿子文艺博时声音有些哽咽,4年前,他颤抖着双手签名同意捐献孩子的遗体和器官,每每想起,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小艺博出生于1999年年底,新生儿到来的喜悦在小艺博确诊为地中海贫血后消失殆尽。此后,文兵一边四处打工赚钱给儿子输血治疗,一边带着儿子参加地中海贫血普及的志愿服务,渴望有朝一日让儿子康复。2014年5月,文兵在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中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的志愿者,小艺博也跟随爸爸加入其中,不料在同年6月6日,小艺博病情迅速恶化。6月12日上午7时40分,仅14岁的小艺博因脑脓肿引发的脑干脑炎离开人世,文兵强忍着悲痛签名同意将孩子的眼角膜捐出,遗体捐献给海南医学院用于研究。小艺博成为海南第14例遗体捐献者,也是海南本地居民第2例捐献遗体者,同时还是海南省首例红十字志愿者捐赠亲属的遗体和角膜。
“我和孩子感情太深了,我懂他的心思。”文兵告诉海口网记者,小艺博自出生以来就受到了太多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在死后捐献遗体和器官是他回报这个世界的最好方式。
27岁的符天明是接受世界善意的众多幸运儿之一,回忆起5年前的日子,仍然让他心有余悸。“听到配型成功的那一刻,心情无法言喻,恨不得跟所有人分享,能碰上合适的肾源真是比中大奖还要幸运。”等待的过程中每一秒都是煎熬,5年里,符天明身体情况稳定,他再也不用频繁进入血液透析室就能过上与常人无异的生活。
“重生的喜悦太深刻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符天明表示,好心人捐献的器官让他康复,延续捐献者善意的想法也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海医二附院的血液透析室里每天都是满满当当。(海医二附院供图)
900万人仅758人志愿登记捐献 传统观念束缚成最大束缚
据中国红十字会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22日,我国公民去世后自愿捐献达到18753例,捐献器官52620个,捐献志愿登记493398人,但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器官衰竭患者,其中有30万适合并急需器官移植方式治疗,却仅有1万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救治。
全国情况不容乐观,海南的器官捐献之路也不好走。2012年是海南器官捐献事业发展的元年,实现了器官捐献零的突破,截至今年8月,海南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仅有758人。海南拥有900多万人口,按照2017年中国器官捐献每百万人口年实际器官捐献率3.72%来计算,至少应该有27例捐献,而实际上海南器官捐献发展至今年8月仅有53例,很多市县甚至还没有器官捐献记录。
“传统观念是器官捐献的最大束缚。”供者家属文兵和医生张善斌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海南人传统观念比较强,强调入土为安,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有损伤。”文兵回忆道,当时他坚持捐献孩子的器官和遗体,亲朋好友表示出不理解。
“脑死亡的定义还没有被公众接受,要签字同意放弃治疗,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里是大逆不道的,对家属来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曾凡军表示,除了传统观念,大众认知里,心跳停止才是人体死亡的标志,但事实上,家属斥巨资用仪器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最终也将是人财两空,而脑死亡时期是患者捐献器官的最佳时机,人体的心、肝、肾、肺、胰腺、眼角膜都能够捐献,这些健康的器官将改变患者的一生。
曾凡军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他建议,海南动态监测全省出现潜在捐献状态的患者,特别是脑死亡患者,给器官捐献协调员争取时间,给更多的患者争取重生的可能。他也希望更多人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支持人类的健康事业。
海南省红十字会负责器官捐献的工作人员告诉海口网记者,公民可以自己或通过器官捐献协调员填写《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向如红十字会、医院等任意登记机构表达器官捐献意愿,经人体器官捐献登记机构确认会将相关资料保密并录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以及中国红十字会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网https://www.codac.org.cn/进行捐献志愿登记。
记者钟圆圆 摄影报道
(海口网8月10日讯)
相关链接:
爱的登记!海南三亚一英国籍男子携妻登记遗体器官捐献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