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普惠性和包容性,是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前提性条件。消费结构升级,才能为经济需求增长带来常规动力;产业结构升级,则意味着就业结构的改变和中高收入就业岗位的增加,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不断拓展空间。这些升级,关键在于建设高标准的市场经济。
   
 您当前的位置 : 黄灯笼辣评>政治经济>

中等收入群体倍增需要相应前提条件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9-07-23 09:50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在7月份举行的有关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中国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在居民消费价格方面,CPI同比上涨2.2%;从内部构成看,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工业品和服务价格指数涨幅较小,分别上涨1%、2%,而食品价格指数上涨4.7%,涨幅相对较大,其中鲜瓜果、鲜菜、畜肉价格涨幅居前,分别为16.1%、9.2%和6.6%。

  人们关注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是因为宏观经济运行与百姓的微观生活状况紧密相关,进而与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在全国政协举行的2019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刘世锦等9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当前经济形势发言,提出意见建议。刘世锦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在7月13日举行的“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新书发布会上所作的发言,引起媒体关注。

  在上述研讨会上,刘世锦建议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即将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数增加1倍,由约4亿人增加到8亿~9亿人,达到总人口的6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才能稳定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社会”。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人均收入需保持一定增速;二是收入差距逐步收缩,并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而实现这两个前提条件,“需要推动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调整,其中一定要突出两个特点:一是要提升效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二是要有更强的普惠性和包容性。由此,我们才能够释放出中国经济下一步增长的潜能”。

  由此看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的关键还是改革。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其群体增量部分的收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结果。说到底,“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实际上也是经济发展战略。经济要发展,必须找到新的动能。而举凡“通过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大都市圈的发展”“低效率部门的改进”“着力提升低收入阶层的人力资本”“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前沿性创新”“促进绿色发展”等6大新动能,无不意味着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由此而言,新动能是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结果,仍然是相应制度改进所释放的动能。这也就是说,没有体制改革和相应的政策调整,就不可能产生新动能。这也正如刘世锦所强调,新的增长动能对制度质量的要求相当高,“半拉子市场经济是无法适应的”。“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也必定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普惠性和包容性,是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前提性条件。消费结构升级,才能为经济需求增长带来常规动力;产业结构升级,则意味着就业结构的改变和中高收入就业岗位的增加,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不断拓展空间。这些升级,关键在于建设高标准的市场经济。

  (作者:关厚笑,系媒体评论员)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关厚笑] [编辑:王秋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