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市迦南兰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们在花棚里培育兰花。记者 陈元才 特约记者 彭珊珊 摄
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走出脱贫新路子
李引香以往并不觉得“生活比糖还甜”。她的丈夫患病失去劳动能力,家里还有3个孩子嗷嗷待哺。“以前想多挣些钱,去了三亚一家饭店打工,平时很难回家。特别思念家人,可是为了脱贫,我不得不咬牙坚持。”李引香说,直到“海儋土糖”糖厂建成,她应聘上了工人岗位,回到家门口上班,才终于和家人团聚。
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每月有4000多元的全勤工资,年底还有数千元不等的分红,让李引香觉得生活更有奔头。深有同感的还有临高县的贫困群众。在临高波莲镇澳洲淡水小龙虾与蓝莲花共生示范区打工的带昆村村民王海高和妻子,两人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加起来不少于4500元,多干还能多得。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王海高一家,已经实现脱贫。
五指山市南圣镇什兰村贫困户黄大姐没想过“蜘蛛这种让人听到就怕、看到就起鸡皮疙瘩的生物,竟然成了帮助自己脱贫致富的‘宝贝’”。五指山牙南种养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发展蜘蛛养殖项目,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达400户,累计分红120万元,同时合作社聘用部分贫困村民参与日常管理,每人每月工资收入约2000元。此外,五指山蜘蛛还于今年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系目前我国蜘蛛类唯一地理标志产品。
昌江火龙果丰收,农户喜笑颜开。 记者 陈元才 通讯员 杨耀科 摄
为解决产业扶贫项目与贫困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紧密,且带贫助贫效益不明显,产业项目辐射能力弱,贫困群众参与度不够等问题,临高按照“产业拉动、培训牵动、就业带动”思路,创新提出“产业扶贫基地+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扶贫工场”的“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
“在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我们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认定一批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的扶贫产业基地,使每个镇都有一个主导产业,同时依托扶贫产业基地,对贫困群众免费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新型扶贫培训基地,确保每个贫困劳动力都能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并以扶贫产业基地为基础,高质量打造就业工场,深入开发各环节就业岗位,吸纳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临高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临高“三位一体”创建示范点已录用贫困群众固定工283人,解决贫困群众临时工2.9万余人次,大大提高贫困群众的就业率,增加贫困群众的打工收入,有效破解产业扶贫“一股了之”“一托了之”的难题。
在临高“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的背后,是我省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完成乡村振兴优先任务的成效体现。
以推进产业、就业扶贫为例,今年以来,我省创建了40个特色产业扶贫示范村、60个特色产业扶贫基地、100个庭院经济扶贫示范村,兑现了2620万元贫困户生产奖励资金,帮助4.34万户贫困胶农41.8万亩橡胶落实了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预计户均增收4033元。着力整改“一股了之”“一发了之”“变相分钱”等产业扶贫乱象,处理不合规合作社294家,全省农业产业扶贫资金支出率提高到74.8%,项目实施进度达78.02%,覆盖率93.24%。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7100人,零就业贫困家庭基本消除。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