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上丝路响驼铃 中西合璧颂慈悲
——谭盾携力作《敦煌·慈悲颂》奏响海口湾演艺中心
2019年12月31日晚,海口湾演艺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记者 黄一冰 摄
2019年12月31日,世界知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携力作《敦煌·慈悲颂》亮相海口湾演艺中心,以交响乐形式独具匠心地讲述佛教中关于慈悲的故事,给广大市民奉献了一场精美绝伦的视听盛宴。此次演出也是海口湾演艺中心的首秀。
中西合璧 讲述慈悲故事
《敦煌·慈悲颂》为谭盾历时六年的呕心力作,创作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佛教故事。整剧共分《菩提树下》《九色鹿》《千手千眼》《禅园》《心经》《涅槃》六幕,每一幕都用“交响乐+歌剧”的形式,讲一个有关佛教的慈悲故事,唱词以中文和梵文写成,其中《千手千眼》更是融入了反弹琵琶的舞蹈表演。
《敦煌·慈悲颂》在乐器的运用上非常有想象力,除了西方的管弦乐之外,还加入了琵琶、奚琴、钵、木鱼、引罄、钟、马头琴等民族乐器,甚至用了水滴这种特殊“乐器”;而在声乐的表现手法上,除了美声唱法,还运用了蒙古族的呼麦和藏族民歌的藏音,可以说是充分吸收了我国灿烂的多民族文化精华。
担纲此次交响乐演奏大任的是享誉世界的纽约巴德爱乐乐团,该乐团由清一色活跃于表演一线的年轻艺术家组成,具有丰富的巡回表演经验。王云鹏、董芳、王传越、郭森、泽仁央金、哈斯巴根挑起了演唱大梁,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则担任了合唱任务。
对于《敦煌·慈悲颂》所呈现的艺术水准,海南省律师协会合唱团团长符琼芬表示非常惊艳,“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用交响乐来表达佛教故事,更没有见过将民族乐器、民族唱法与西方乐器和美声唱法融合得如此好的表演,让人耳目一新!”
除了海口,《敦煌·慈悲颂》已经在西安、敦煌、长沙、青岛、上海等国内城市进行过巡演,所到之处均一票难求。此外,该曲目在德国、澳大利亚、美国、中国香港等地的演出也非常成功,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千人齐聚 见证中心首秀
《敦煌·慈悲颂》海口站巡演,也是海口湾演艺中心首场演出。当天离开演还有1个多小时,演出大厅门口就站满了等候入场的观众,演出开始后,整个剧场更是座无虚席,1000多人用听交响乐的形式见证了海口湾演艺中心的首秀。演员出场时,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表演开始后,整个剧场秩序井然,没有任何嘈杂的声音;表演结束时,大家更是用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对演职人员表示感谢。
据悉,海口湾演艺中心由海口市人大会堂改造而成,2019年12月31日,海口湾演艺中心一期工程率先完工。海口湾演艺中心总建筑面积约22500平方米,地下车库共设596个停车位,其中无障碍车位12 个,设电动车充电桩60个;地上停车位320个,合计916个,能充分满足观众的停车需求。
2019年12月31日晚,在海口湾演艺中心,谭盾指挥《敦煌·慈悲颂》演出。记者 黄一冰 摄
目前,海口湾演艺中心有一个观众厅,分上下两层,总计1397个座位,配置了现代化的舞台机械、灯光、音响、视频及其他演出设备,观众厅采用全GRG隔音技术,混响时间在1.3±0.1S,具备开合功能的乐池,能为各类声乐、器乐演出提供一流的声场效果。
“我们的表演是不需要用扩音器的,40多个反声罩足以保证声音清晰地传递到剧场的每一个角落!” 海口海旅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对此,符琼芬深有体会:“我以前听过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音乐会,他们也是不用扩音器的,在海口湾演艺中心,他们虽然没用扩音器,但我坐那么远,还是清晰听到了水滴声等细小的声音,这里的音响设备真的非常棒!”
据了解,海口湾演艺中心后期还将进行二期“演艺新空间”项目建设,拟在剧院北侧建设三个座位不等的小剧院及配套服务设施。建成后,海口湾演艺中心将真正成为一座集歌剧、音乐剧、交响乐、室内乐、民乐、小型演唱会、企业产品发布会、大型综艺晚会等多种演出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演出集聚地。
海口海旅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海口市人大会堂一直是海口市内的一个地标性建筑,承担了许多的会议、演出任务,“我们希望改造后形成的海口湾演艺中心能做好文化传承,成为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快乐跨年 期望更多演出
海口湾演艺中心为何将谭盾的《敦煌·慈悲颂》作为首秀表演?海口海旅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道,一方面是谭盾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敦煌·慈悲颂》祈求人类多发慈悲心、大家和平共处的主题与跨年许愿非常契合,“相信这样的剧目一定能吸引到足够的观众!”
《敦煌·慈悲颂》的售票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记者了解到,《敦煌·慈悲颂》的票价从380元到2000多元不等,不但当天的票全部售罄,连元旦的票也早被抢光。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前来观看《敦煌·慈悲颂》演出的观众年龄跨度很大,从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到学龄儿童,全部囊括其中,许多人更是举家前来观看。坐在记者身边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之所以花费1000多元举家观看,一方面固然是想听到顶级的交响乐表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敦煌艺术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希望孩子能通过此次观看演出,对敦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学会慈悲待人,更好地为人处世。
据悉,在未来的一年里,海口湾演艺中心可谓大腕云集、精彩纷呈,除了开篇的《敦煌·慈悲颂》之外,国际知名小提琴家吕思清、罗伯托·卡尼将分别带来独奏音乐会,中阮名家冯满天、琵琶大师方锦龙也将陆续登台,中国爱乐乐团、意大利坎帕纳交响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等一批世界知名乐团也将来海口演出。
对此,符琼芬表示,能在家门口看到这么多高雅艺术表演,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情,“但也希望剧院方面能考虑到一些中低收入阶层的需求,引进一些符合他们消费需求的演出,让更多海口市民享受到精美的文化大餐!”
对此,海口海旅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也会引进一些票价在20-100元之间的惠民剧目,满足普通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
千年古画穿越舞台
——谭盾访谈
《敦煌·慈悲颂》成功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谭盾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自己创作《敦煌·慈悲颂》的心路历程,以下是问答记录:
记者:听说您把《敦煌·慈悲颂》看作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为什么自己会给予它这么高的评价?
谭盾:6年前去了敦煌,完全改变了我。过去我曾经“愤青”过,搞过很多前卫的实验音乐。现在我觉得自己应该要为未来留下点什么,就像先人们留下了敦煌,借敦煌与我们交谈。我则是用科技和音乐把古老的敦煌,以及现代的文明传承到未来。在遥远的未来,只要《敦煌·慈悲颂》响起,我就还在。生命是无限的,《敦煌·慈悲颂》反映了我活着的理想。
记者:《敦煌·慈悲颂》的灵感来自敦煌,究竟是什么触动了您的灵感?
谭盾:我曾十几次到敦煌采风。还在石窟里住过一晚。很干燥,那儿听得很远。
敦煌的石窟,建造时特别不容易,靠的都是几辈人的功夫,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他们为什么要凿这个洞?因为他们有祈愿,想把他们心底里的慈悲、善良和信仰,保存在一个安静的没有人打扰的地方,让祖祖辈辈的子孙记住他们。想到这些我就很感动,觉得一定要把它们写下来!
敦煌乐谱在历史学、音乐学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这些乐谱当年被王道士发现,便宜卖给了当地的考古学家,如今散落在世界各地,在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博物馆、日本奈良博物馆都有大量的收藏,非常珍贵。我是很想要看一看它们,哪怕是可以闻一闻、摸一摸都好啊!于是就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追踪它们。有一天,大英博物馆,看到了来自唐代的全本《心经》,我闻到它的气味,想到曾经触摸过它的人,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了。
我在拿着这些乐谱时,仿佛自然而然就能听到声音流淌出来,成了我作品中的一部分。
记者:您的《敦煌·慈悲颂》跟敦煌的壁画具体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谭盾: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敦煌·慈悲颂》想要表达的观念,就是“让千年古画溶解穿越至今天的舞台”。敦煌的每一幅画都是画中人的经历,承载着整个家族的信仰、慈悲和对未来的祈愿。我花了3年的时间去研究它们,最终我在几千幅壁画中,选定了6幅:《菩提树下》、《九色鹿》、《千手千眼》、《禅园》、《心经》、《涅槃》,每一幅画都代表着一种含义,用这种方式流成一条中华文化的河。
记者:您怎样让壁画在舞台上“活”起来,像“反弹琵琶”真的能弹出来吗?
谭盾:说到这个,很有趣。有了乐谱,我发现,这些音乐一定要用壁画里的乐器才能演奏得出来。我就去研究乐器的律制,找乐器厂恢复,包括奚琴(二胡的前身),还有你讲到的琵琶。
实际上要拿着那个琵琶去跳舞,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想到用葫芦。葫芦丝不是那么小的吗,我们就去伊拉克、伊朗、乌兹别克斯坦,这些丝绸之路上的国家,找大葫芦,后来知道,是乐人自己种葫芦。种了一片葫芦之后留几个最大的,千万不能动,要做乐器。后来我们到云南,去种大葫芦,很难种,要施肥,然后一年后结出几个大的,如获至宝。这样做出来的琵琶只有一斤重,有时候只有九两。所以海口的观众就可以看到能弹奏的反弹琵琶乐舞了。
记者:在世界各地,每次演完《敦煌·慈悲颂》,您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
谭盾: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在观众席上,以及散去的人群中,对中国人有一种高贵深远智慧的重新认识,每每让我感到自己也和当时所有的中国朋友一样,在那个晚上觉得很高贵。
谭盾简介
谭盾是世界知名作曲家、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亲善大使,并担任美国巴德音乐学院院长。
谭盾的艺术和音乐对世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已赢得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奖,包括威尼斯双年展艺术终身成就奖·金狮奖、格莱美大奖、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格文美尔古典作曲奖、德国巴赫奖和俄国肖斯塔科维奇大奖等。谭盾曾被《纽约时报》评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2006年被凤凰卫视等全球最重要的十家华文媒体评为影响世界的十位华人之一。2014年被CCTV“中华之光”评选为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谭盾目前是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中国委员会主席,荷兰尼德兰交响乐团终生荣誉指挥和中国青年交响乐团艺术总监。他还担任费城交响乐团创意总监,比利时广播电视交响乐团现代音乐总监,英国BBC苏格兰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与指挥,英国伦敦艺术中心现代艺术总监,美国TANGLEWOOD国际现代音乐节的艺术总监。
(记者 汪训波 整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