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雾霭轻抱柔软的山脊;近瞧,齐腰的茶树苍翠欲滴。空山新雨,茶香醉人。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这里的山茶越来越香(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0-08-30 14:20

远眺,雾霭轻抱柔软的山脊;近瞧,齐腰的茶树苍翠欲滴。空山新雨,茶香醉人。

在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长沙游客王晓原一路走一路拍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来过的地方,我必须得来看一看。”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村考察时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抱着绿水青山,因茶致富,蒋家坪村迎来山乡巨变,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47%下降至0.74%,“茶旅融合”也步入正轨。

产业升级,因茶致富步伐稳

“今年茶叶特好卖,往年300元一斤的干叶,400元都有人收,订单供不应求。”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延会高兴地说,“五一”期间,蒋家坪村的春茶销售一空。

从过去的荒茶山,到如今的产业园,凤凰茶业经历了“凤凰涅槃”。

上世纪70年代,村里就建了1400亩老茶园,由于管理不善,茶园产量低下,茶农靠肩膀担下山散卖的钱还不够路费,“种茶不如种粮,种粮还能喂饱肚子。”

“看着茶园撂荒,太心疼。”罗延会卸任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后,主动请缨承包下本村老茶园,逐步分批改造。2014年,村党支部引进西安企业注资茶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对茶园改造升级,并建成1000平方米的茶叶洁净化加工厂和两条标准化生产线。

有了企业带动,蒋家坪村的茶产业加速发展。如今,凤凰茶业已成为带动蒋家坪村百姓增收的产业龙头,拥有高效茶园基地1400亩,辐射带动农户种茶2000亩,每年生产销售茶叶10余吨、产值800多万元。

这阵子雨水多,村民丁国全上茶园的次数却不减,“人家信任我,我可不敢马虎。”丁国全在生态茶园务工,采茶、制茶、管理样样在行。

丁国全一家5口,老母亲身体不好,媳妇又是残疾人,两个孩子在上学,全家就指着他一人。“以前为照顾家里,只能守着几亩薄田,在附近打打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

自打在茶园找了活,丁国全凭着踏实勤奋渐渐成长为制茶方面的行家。茶园效益逐年增,他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好,“一年能挣2万多元,去年我们家终于脱了贫。”

依托凤凰茶业公司,蒋家坪村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困难群众106户348人脱贫增收,人均年增收超过1000元。目前初步实现人均2亩茶的目标。

“绿水青山给了我们金饭碗,村里今年规划新建500多亩茶园,未来我们要把品牌打出去,让蒋家坪村的茶走向全国。”村党支部书记罗显平说。

道路拓宽,“茶旅融合”新起点

“如果没有这条去年新修的硬化路,我们不会迎来这么多游客朋友。”看着游人满山,罗显平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4.5米宽的进村路,走得了运茶小卡车,也跑得了旅游大巴车。

蒋家坪村青山环抱,2016年以前,原通村水泥路只有3米宽,坡陡弯急,村内硬化路不到2公里,4个村民小组不通路。外出打工的村民想从镇上打车回村,司机直摇手,“你们村那路,我可不敢走。”

行路难,困人手脚,也困住了深山好茶外销的步伐。“机械上不了山,卖茶靠摩托车一筐筐往山下运。下点小雨,土路变泥河,人都走不了,更别提运茶……”罗延会回忆。

交通扶贫好政策,为蒋家坪村带来希望。2017年到2019年,在各方面帮扶下,全村累计新修道路26.2公里,硬化16.6公里,群众出行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得到很大改善。

路一通,茶商主动寻上门,也让村民们看到发展生态旅游的机遇。如今从安康市到村上只消半小时车程,去年,为帮助蒋家坪村发展“茶旅融合”,平利县拨付专款,将通村土路改造为4.5米宽的硬化路,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村民买了简易货架放路边,土豆、野菜、茶叶、剁椒酱……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山货吸引着游人眼球,村民们感叹:“山货家门口就变钱,以前谁敢想?”

曾经的穷山沟,搭上了“茶旅融合”的快车。今年以来,蒋家坪村客流量达到五六万人次,仅“五一”假期就接待游客2.8万人次。

目前蒋家坪村有8户开办农家乐,家家红火。办农家乐的农户赚了钱,其他村民的土特产也有了销路。村里争取了10万元帮扶资金,鼓励村民一道脱贫致富:养鸡50只以上,每只奖补20元;每养一头猪,奖补300元。贫困户陈敬海家的1000只土鸡早早被预订一空;村民罗显清的50头猪也卖了个好价钱,拿到奖补更是让他喜上眉梢。

“为更好地服务游客,村里拓宽了车道,加强了公路两边管护,购置了游览车,还新修了停车场和厕所。”罗显平告诉记者,“我们还制定了村规民约,让相关从业村民诚实经营,一同把蒋家坪村的牌子擦得更亮!”

青年回乡,强了茶业兴了山村

今年5月,“90后”沈小燕辞去县城的工作回到蒋家坪村,“别人都说可惜,我却觉得这决心都下晚了。”

上大学时,沈小燕就把父母炒制的茶叶搬到网上卖,微信朋友圈满是自家门口的茶山风光。工作后,回乡发展的念头渐渐在脑海徘徊,“家乡天天有新变化,不用出门闯事业,在家也能一展拳脚。”

“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很多新事物我们老一辈玩不转,”罗显平说,“鼓励年轻人回乡,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也是为村子埋下希望的种子。”沈小燕大学毕业后第二年,罗显平便动员她入党。

“这些土特产都是农户们自己种自己做的,天然无添加,赶快下单啦!”当带货主播,是沈小燕的新职业。现在她在平利小城微生活服务有限公司学习电商运营销售,“在互联网时代,村里的茶叶等农产品要与全国的商品竞争,直播带货是一项必备技能。我想让更多人尝到蒋家坪村的茶香。”

另一位“90后”罗杰一直在广东打工,今年决定留在家乡发展,“咱村人气这么高,各种利好政策不断,留在家乡有大城市没有的机遇。”

年轻人的回归,为村子带来活力。与父辈扩大茶叶销量、发展茶园观光思路不一样,罗杰把目光投在网络上。

这两天,他正为蒋家坪村农特产品展销厅的规划设计忙前忙后,“这是我们与平利县供销社联系申请筹建的,既可以作为当地土特产品的展示厅,又可以作为线上交易的供货点,将成为蒋家坪村‘茶旅融合’的一个载体。”

罗杰还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了账号,将蒋家坪村的茶园风光制作成短视频在网上传播,“等吸引了一定粉丝,就可以推广咱村的山货啦!好风景很‘吸粉’,让大伙知道我们的产品养在这样的青山绿水间,销路肯定不愁。”

有的年轻人已经在村委班子里发光发热。34岁的汪显梅是个外来媳妇,因为人勤快能干,被吸纳入党,当了村妇联主任。她在进村路口开了家农家乐,热心帮销贫困户的土特产。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小小蒋家坪村是个大舞台,我们老一辈架好戏台,让他们好好唱一唱!”罗显平说。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龚仕建 原韬雄 周舒艺 马原] [编辑:林靖钧]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