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脱贫内生动力强 产业增收劲头足
海口创新扶贫扶智机制实施产业精准扶贫
海口三江镇莲雾扶贫基地,全镇建档贫困户“入股”当股东,享受固定分红,同时,众多贫困户和村民主动到基地打工,学习技术,成为脱贫致富重要的收入来源。 记者 曹马志 通讯员 王聘钊 摄
“产业搞好了,腰包才能越来越鼓。”10月22日上午,海口三江镇道学村脱贫户王贵开心地告诉记者,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勤劳肯干的他由曾经的贫困户,逆袭成为一名养猪能手,家庭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政策兜了底,致富靠自己。海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发展产业,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兜底保障 生活有奔头
回首曾经艰辛的过往,海口大致坡镇美良村脱贫户吴挺衍说:“当时一家7口人挤在摇摇欲坠的瓦房中,每逢刮风下雨,全家人都提心吊胆。”2015年底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吴挺衍在政府危房改造资金支持下,全家人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家,孩子上学有保障,老人看病费用不用发愁,一系列兜底保障措施坚定了吴挺衍脱贫信心,生活充满奔头。
“我们不能躺在政策的‘温床’上,脱贫致富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奋斗。”吴挺衍踏实肯干,在市区一家建筑公司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工资收入能有3000多元。同时,在政府产业扶贫资金支持下,种植百香果、蔬菜、富贵竹等,家庭人均收入从2000元突破1万元,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海口通过多种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树立“勤劳致富光荣,坐等靠要可耻”的正确理念。
提升信心 产业增收动力足
“政府帮扶力度大,我们要坚决搞好产业,才能有稳定的收入,脱贫致富的路才能越走越宽。”秀英区永兴镇建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吴清河年过六旬,由于缺乏资金,生产技术不强,种地的收成很少,生活过得很艰辛。
在政府的精准帮扶下,吴清河不仅在家门口养羊、养鸡,还种植优质荔枝王果树苗,建起荔枝果园,同时,他前往在永兴电商扶贫中心学习电商技能,利用互联网,将自家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一家人不仅早早脱了贫,他还成为当地有名的电商“达人”,成为脱贫致富的榜样“新农人”。
在海口精准扶贫一线,有许多像吴清河一样勤劳奋斗的贫困户,他们不仅积极发展产业,让“小家”脱贫,还转变“受助者”角色,奉献自己的时间和技能,成为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助攻手”。
扶智扶志 脱贫户当上“田教授”
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到扶贫“田教授”,带动贫困乡亲日子越过越红火,海口美桐村脱贫户曾传满,依靠勤劳拼搏实现人生的逆袭。“对于现在的好生活,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党和政府。”曾传满说,为了发展产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曾传满收到了扶贫干部送来的4头黄牛,他边学边实践,掌握了大量科学养殖知识,最多的时候,他一共养了80多头牛,成为村里的养牛大户。
曾传满脱贫后,由于养牛技术好,乐于传授养牛知识,他被政府聘为“田教授”,定期举办“田教授”课堂,发挥好脱贫榜样示范作用,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发展技能。他还向美桐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6月30日,我成为了预备党员,距离正式党员又近了一步。”曾传满心中倍受鼓舞,干劲更足了。
据了解,为进一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海口市选拔从贫困户中发展起来的致富能手作为“田教授”,让他们现场传授种养技能、讲述自身脱贫致富经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通过讲技术、谈体会,带动周边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积极主动参与产业扶贫,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