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进入绿电元年
北京因冬奥会于2020年进入了“绿电元年”。通过建设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创新性地将张北地区丰富的风电资源引入北京,使北京冬奥会100%使用绿色电力资源,实现了“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事实上,随着这项工程的投用,来自张家口的光伏、风电等绿色电力已经进入了北京市的每一户家庭。每年可向北京市输送140亿千瓦时“绿电”,是北京市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相当于节约标煤4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
据介绍,张家口本身是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千万千瓦,相当于一座“绿电三峡”。而柔性直流,其本意是灵活可控直流的意思,通过这个技术,把原本不可控、不能组网的直流线路连接起来,组成了一张直流电网。分别连接张家口的风电场、光伏电场等。这样一来,把时断时续、不稳定的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转换成稳定的电能输送到北京。北京有巨大的市场,张家口有丰富的绿色清洁能源,通过这条柔直电网,最终形成了京冀两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生态联治的大格局。
生态修复与场馆建设同步进行
据介绍,突出“绿色办奥”,把建设奥运场馆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让体育场馆和市政配套设施同小海陀山的自然景观和谐相融,是延庆赛区场馆建设工作的重要原则。赛区内最高海拔2198米、建设条件艰苦,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不亚于新建场馆工程。该项工作历时6年,于2021年6月完成,成为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最长的一项工程。建设者克服了各种困难,从建设伊始的生态调查到保护标准制定,从边建设边保护,再到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共计修复面积达214万平方米。
2016年,在动“第一锹土”之前,相关林业、水土、生态专家先期开展了极具前瞻性的工作: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对赛区内动植物分布进行详细摸底,摸清了赛区内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水文等关键数据,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奥运设施建设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干扰进行评估,将因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建设者将赛区内的一草一木都当作有灵魂的生命来看待。在工程建设开始时,对于赛区内受到扰动的植物更是进行了“一对一”的人性化服务。根据每一棵树在施工中受到的不同影响,以及植物特性进行了“私人定制”的保护方案。对于生态环境好,受施工扰动小的植物进行原地保护,使之成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施工过程中无法避让的树木,建设者制定了详细的“移民方案”。2017年4月,确定将延庆区张山营镇上板泉村8号地,作为迁地保护基地,同时还移植了762棵树木至新修建的冬奥森林公园。截至目前,赛区内原地保护树木共计313棵,迁地移植乔木24272株,建成迁地保护基地近300亩,成活率约91%;近地移植灌草11027株,目前这些植物都由专业园林单位精心养护。
同时,为了留下小海陀山最美丽的天际线,建设者克服工期紧、建设难度大的困难,选择了建设国内首条大坡度山岭地下综合管廊,将水、电、通讯设施全部通过地下综合管廊输送,避免了按照传统方式将18路总长98公里的管线沿着山型铺设,把对小海陀山的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