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村庄环境 打造宜居乡村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全面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环节。
在美兰区三江镇梅坡村,村民林声锦家的外墙上挂着一块写着“农村厕所改造户”的小铁牌,原先脏乱差的厕所经过一番“改头换面”,如今以砖砌三格的模式完成了对化粪池的防渗漏改造,改造后的化粪池不仅蓄存量大,而且不会散发异味。“经过改造后生活舒心多了,平时有粪污清掏的需要时,只要一通电话就有人上门免费服务。”林声锦说。
“厕所革命”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民生工程。我市根据不同区域群众的居住习惯,从实际出发引导群众参与改厕,由群众自主选择就地改造、更换化粪池、厕污一体化治理、集中新建公共化粪池等改厕模式,政府部门上门服务,做好技术指导,建设群众满意的厕所。去年我市完成农村户厕防渗漏改造7000户,在全省农村“厕所革命”考核验收中各项指标综合成绩居全省第一。
据统计,2020年海口农村常住人口52.41万人,测算污水总排放量为1530.38万吨,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方式随意,已然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突出短板。为此,我市在开展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的同时,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通过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实现从污水横流到循环利用的彻底转变。
如今,走在海口的乡村小路上,村道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河湖清澈碧水流淌,树荫下鲜花与绿草交相辉映……这一幅幅优美的宜居画卷,得益于我市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积极推动乡村建设行动,推进“美丽海南百镇千村”“三清两改一建”“厕所革命”等各项工作。
近日,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边洋村三角梅共享农庄内三角梅美丽绽放,吸引市民游客来此打卡。图为市民在游览途中用手机拍摄三角梅。
盘活闲置资源 绘就振兴蓝图
初春天气晴好,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处处焕发生机。几年前,没有人会想到,曾经既缺水又少地的贫困村,竟能“蜕变”成如今的“亿元村”。
在村内的火山石斛园,一株株石斛长势喜人,这种被称为“九大仙草”之一的植物,从2015年起实现规模化种植,在这片富含硒的火山岩石上,石斛的每亩产值达到11万元,不仅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带旺了施茶村的旅游业,2020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村民开办的农家乐和民宿增加了200多个就业岗位,有效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盘活本地资源、引领乡村振兴,已成为不少农村地区创新思路谋发展的新路径。在位于龙华区龙泉镇大叠村的龙浩·一亩时光田园综合体,绿油油的农场蔬菜可供“认养”,在课外科普基地拥抱大自然,孩子可以与各种动物近距离接触……一幅生动有趣的田园生活场景背后,是该地依托海南发展热带农业的天然优势,将原有的闲置地变废为宝,全力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艺体验于一体的海南热带农业示范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乡村会客厅”的创新打造。近年来,我市以共享农庄为抓手,突出产业特色、土地盘活和村庄风貌打造,持续推进施茶村、文山村、演东村等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火山地区、红树林、湿地资源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集中建设了三角梅共享农庄、荔海共享农庄等一批具有优美田园风光的共享农庄,促进形成集聚发展态势。
锚定新目标,启航新征程。海口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加快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巩固好“三保障”、饮水安全和产业就业帮扶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同时积极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把我市农村建设成为“绿色农业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二三产融合、品牌效益凸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精神文明整体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不断加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群众收入不断增长”的具有集聚效应的标杆和高地。
海口江东新区898艺术村内,小朋友正在开心地玩耍。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