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从反对滥用人脸识别、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到反对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公平,再到坚决反对侵害妇女儿童老年人权益,守护家庭幸福港湾。反对什么、维护什么,法院通过个案的裁判亮出了鲜明的司法态度,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了司法实践活动中。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理侵害袁隆平院士名誉荣誉案,坚决维护共和国功勋的尊严。审理女童热心助人致伤案,判决善意助人不担责。审理高铁霸铺案,判决曝光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无需担责。对长期霸占已售房屋的当事人采取强制搬迁措施,决不让“赖而不决”大行其道。通过一系列司法判决,鼓励崇尚英模、邻里相助、助人为乐、志愿服务、舆论监督,决不向耍横霸道者让步,决不迁就纵容恶习陋俗,让广大群众知道法治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
女童热心助人致伤案,发生在江苏泰州,年仅5岁的舞蹈班学员,为了帮助同学起身,不慎使对方后背着地,胸腰部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法院判决出于善意帮人的孩子不承担赔偿责任。涉事的舞蹈培训中心要承担赔偿责任。
让善意助人者不担责,也要防止谁闹谁有理。
“号贩子”韩某在北京一家医院内看到巡逻的保安,掉头就跑,却因道路不平、失去平衡等原因几次摔倒,摔成骨折。事后韩某声称骨折是被医院保安“抱摔”所致,将保安、保安公司及医院告上法庭,索赔38万元。法院判决驳回其诉求、追赶者无责。
从这些案例我们看到,这几年来,最高法工作报告都会用专门篇幅通过一个个小案,阐明道理、法理、情理,破解“扶不扶”“劝不劝”这样的法律和道德难题。
从效果来看,这些司法裁判对引领社会风尚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呢?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主任 郭竞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这几年最高法院工作报告的重点,都会成为一段时期热议的“话题”。为什么大家这么关注?就是因为它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小案件”,去回应了大家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
比如说,刚才我们看到的这几个案例,都非常典型,有的是助人为乐,有的是见义勇为,有的是依法履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了伤害,责任应该怎么判断?通过这几个案例,不能靠“谁受伤谁有理”,也不能靠“耍横霸道”。只有靠法律的准绳、道德的标尺去辨明是非曲直,才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这几年,人民法院更加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审判执行工作,旗帜鲜明向“和稀泥”说不,赢得人民群众认可。近年来,人们对于“扶不扶”“管不管”的担忧、争议明显少了,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守望相助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了,全社会充满了新时代的新风正气。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入践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通过司法断案来惩恶扬善,鼓励美德义行,促进良法善治,以司法的力量、温度,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一个案件胜过一沓文件,各级法院在过去一年中审理的大案、小案都是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法院也在努力提升案件审理的质量、效率、公信力,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台央视记者 曾晓蕾 刘扬 祝田夫 李红叶 庞海波 袁雨 李程程 王思思)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