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拒赔理由五花八门,投诉涉及多家公司
“隔离险”频陷理赔纠纷
“隔离不用愁,在家躺着数钱”“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隔离1天领200元,一杯奶茶钱保障一年”……近两年,受疫情反复及其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不少保险公司顺势推出“隔离险”,用户一年保费花上几十元,就能获得几十万元的总保额。隔离险一经推出就备受热捧,成为“网红”产品。但不少投保者反馈隔离险“理赔难”,近期理赔纠纷层出不穷。为何用户因疫情被隔离却无法获赔?消费者购买这类产品又要注意些什么?
隔离险投诉多至千余条
“我们楼有确诊,一直封楼,隔离这么久了申请两次都拒赔,那我买隔离险还有什么用?”上海用户刘先生咨询保险公司客服时,对方称“被保险人因与新冠患者密接,或处于中高风险地区被隔离才可保障”,这让他倍感气愤。不少投保隔离险的上海用户反馈,保险公司均以“上海没有中高风险地区”为理由拒绝理赔。
在某投诉平台上,以关键词“隔离险”进行搜索,相关投诉超过了3000条,涉及多家保险公司相关产品,拒赔理由包括“不符合中高风险地区分类”“无法开具隔离证明”“缺少诊断证明”“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确诊病例”等。保险公司拿着保险合同解释拒赔原因,消费者认为应以“实质性隔离事实”为依据,而不是根据保单条款玩“文字游戏”。
有保险公司透露,业内在理赔时按照保险合同约定,以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上显示的风险划定标准来进行理赔,但在实际理赔中已放宽理赔口径,应赔尽赔。有的用户通过投诉等方式获得了保险公司的“通融赔付”,但也有用户反馈尚未得到赔付。
产品理赔规则差别大
“隔离险”的走红始于2021年下半年,包含新冠隔离津贴保障责任的保险产品因为其切中消费者痛点、高杠杆率而一度热销,给保险公司带来较高流量,但消费者投诉不断,这款网红保险产品争议不断。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宋占军介绍,实际上隔离险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前就有,一般是以特定传染病隔离津贴附加险的方式出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隔离险才进入公众视野,之所以俏销,是因为消费者希望通过保险的方式分担因隔离带来的收入减少或费用支出风险,保险公司也将其作为创新型引流产品,在保险代理人渠道、互联网保险平台纷纷销售,供需两端共同推动隔离险火爆。
但隔离津贴类保险产品缺乏定价依据,保险公司跟风追求市场流量,为理赔纠纷埋下隐患。记者翻阅多款产品注意到,不同产品在对于相关责任的定义有较大区别,消费者如果“闭眼”投保,事后理赔很容易遭到拒赔。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