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乱象刻不容缓
“山寨证书”只是薄薄的一张纸,对求职者的伤害远不只耗费的时间和金钱。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近一年来北京法院审理的128件涉考证培训纠纷案件中,原告为毕业不久大学生的案件比例高达72%,由于该部分人群本身经济能力较弱,部分机构诱导学员与其关联公司签订消费贷合同,从而牟取额外收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认为,使用“山寨证书”的从业人员,知识储备达不到所处行业的这个基本要求,会对所服务的对象造成危害。如果放任“山寨证书”泛滥,还会冲击相关行业的指导标准,对相关政策构成一定的冲击,阻碍相关行业的发展。
“深远看,‘山寨证书’的存在会影响社会公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记者说,“一些人使用这些证书实现目的,会影响社会的良性秩序。”
整治“山寨证书”乱象刻不容缓。人社部、中央网信办先后印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中央网信办秘书局 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网络治理工作的通知》,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进行治理。
记者发现,不同“山寨证书”的培训机构销售人员话术大致相同:考一个证低付出、高回报。对此,《网络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针对使用“政府主推”“XXX部”“原XXX部”“代考”“包过”“不过包退”“速成”“上岗必须”“X天拿证”“零基础包拿证”“挂靠”“挂证”“轻松月入过万”“高薪入职”“毕业推荐高薪工作”“内部推荐”等字样的,进行重点审核、监测和处置。
部分培训机构为获取学员信任,声称证书由权威机构认证。对此,《网络治理工作的通知》将重点审核以下现象:违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华”“国家”“全国”等字样的;违规使用“职业资格”“执业资格”“人员资格”“岗位合格(凭证)”“专业技术职务”“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等字样的;违法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标识的。对其中不合法不合规的依法依规关停相关网站和新媒体账号,清除关联网页。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