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八步沙,梭梭、柠条、花棒、红柳等一丛丛绿油油的沙生植物覆盖在黄沙上。5年前,让郭玺心头一动的正是眼前这片景象。2017年5月,当时32岁的郭玺决定留在八步沙,沿着祖辈、父辈们的足迹,继续治沙守绿。
八步沙位于甘肃古浪县境内,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片内陆沙漠。上世纪80年代前,这里的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周围的农田、道路常常被黄沙埋没。1981年春天,古浪县土门镇的6位老人以联户承包的方式,进军八步沙,组建了集体林场。这6位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叫作“六老汉”,成为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郭玺的爷爷郭朝明便是“六老汉”之一。
六老汉的家距离治沙点有7公里,人背驴驮,带着树苗、草种和工具挺进沙漠。八步沙变绿了,六老汉的头也白了。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代治沙人走了4个,剩下的2个老了也干不动了,但八步沙还没有治理完,六老汉的家人舍不得放弃这片林子,于是他们约定不管有多难,6家人的后代里必须有一个人接力治沙。1983年,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放弃在土门镇供销社的“铁饭碗”,回家治沙植树,成为最早的第二代治沙人。
从小跟着父辈们在沙窝里种树的郭玺,对治沙并不陌生。“那时候就是跟着玩,在灌木丛里摘沙枣、追兔子,帮不上啥忙,有时候还帮倒忙。”现在回想起童年往事,面色黝黑的郭玺不好意思地一笑,“治沙确实很苦,你看我们的脸都晒得黑黑的,长大后我就想离开这个地方”。
2016年之前,郭玺在外打工,学会了开装载机,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每年冬季工地上停工的时候,他会回到家里,帮大伯郭万刚一起治沙种树,来年春天他继续外出打工。
“年轻人都有梦想,林场里收入也不高,每月只有2500元的工资,我就想在外面闯一闯。”郭玺回忆说,2016年冬天,他回来种树的时候,看到年近古稀的大伯老了,自己也在纠结,到底要不要践行祖辈们的约定留下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