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在兹
陶器、玉器、青铜,简牍、丝帛、纸张,经书、史书、子集、文集,书法、绘画、雕塑……文华堂内,“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上,一切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介,都有迹可循。
文明肇始,灿若星河。距今7762(±128)年的贾湖龟甲器物上,刻有中国现存最早的符号;距今5300至4300年的良渚黑陶罐上,刻有亦图亦文的8个符号,在中国文字起源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
文字诞生,光照四方。造于商纣王22年的青铜方鼎,内有铭文37字,讲述着商纣王祭祀其父帝乙之事,是罕见的商代长篇铜器铭文。其中金文“版”字,对于国家版本馆有着特殊的意义。
虞夏邈远,殷商始有典册,西周以降,制度与礼乐发达。西周青铜器亻朕匜,状若四兽蹄足,通高20.5厘米、腹宽17.5厘米,内底和盖上铸有铭文157字,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法律文书。“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展览上,宋刻本的《周礼》和《礼记》,对先秦礼法礼义做了详细记载与权威解释,彰显着礼仪之邦久远的传统。
中国经济,生生不息。从汉代《史记·平准书》《盐铁论》到宋代《邦计汇编》、明代《南都繁会景物图》,展览上的经济类文献彰显着华夏先民开拓奋进的身影。
中国哲学,数度辉煌。元刻明修本《孟子》、明刻本《老子道德经》《吕氏春秋》《淮南子》、清抄本《潜夫论》等,以独特的民族语言和思维方式,探讨着天人之辩、名实之辩、知行之辩、人性善恶之辩。
中国文学,流光溢彩。明刻本《楚辞》《春秋左传》《国语》《曹子建集》《水浒四传全书》、清刻本《李太白文集》《杜工部集》《全唐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典籍琳琅满目,从展览便可知中华文脉源远流长。
“展览上的书法作品不仅有唐人冯承素摹写的兰亭序复制品,还有收录苏轼行书、草书、楷书诗文、信札60余篇的《西楼苏帖》,可谓海内孤品。”馆方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将目光从纸质典籍上挪开,不难发现展览上还有商妇好鸮尊、秦跪射俑、唐三彩陶马、宋金漆木雕观音菩萨像……似乎从未有一个展览,能容纳如此丰富的展品种类。
既为藏书要地,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设立了“渊溯津澜—《四库全书》文瀚合璧”古籍展,首次同台展示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四阁《四库全书》的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
“盛世修典。如果以名气论,人们最为熟知的无外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四库全书》。前者有1.1万余册,后者更有空前的3.6万余册。《四库全书》的编纂长达十余年,集4000余人。这部大书以手写方式先后抄录了七部,由于每部都是抄完后直接运存,这七部从来没有聚于一个空间内。”藏书家韦力将《四库全书》四阁合展的意义娓娓道来。
“迭经战乱,原本七阁的《四库全书》损毁一半,留存至今的有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和文澜阁的一部分。而今建起了国家版本馆,使得这四套《四库全书》的真本和仿真本同聚在文瀚阁,这是《四库全书》抄写完成后的历史首次相聚,可谓意义非凡。”韦力强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