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
对实干好学的李杰来说,“赛场”是他重要的成长平台。
2013年5月,李杰被推荐参加“中国平煤神马杯”第五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采维修电工组的竞赛选拨。
“PLC硬件故障排查没问题,但内部软件程序对我来讲是一片空白。”李杰说。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匮乏,集训的初期测试,他的成绩排名非常不理想。
为更系统地学习PLC编程,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白天,他向教练及其他选手求教,别人午休他学习,别人练完他加班练。晚上,键盘的敲击声依然没有停止,每一个程序代码都在思索中反复被推敲。
集训结束,李杰以第二名的测试成绩代表集团参加了全国大赛。由于缺乏参加大型比赛经验,在一百多名的选手中,李杰最终位列第十八名。
心有不甘,汲取经验,重整行装再出发……
2015年,李杰又一次代表集团参加“冀中能源杯”第六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杰在百名高手中脱颖而出,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自那时起,李杰的身份有了变化,从参赛选手成为了教练。
李杰训练徒弟有一套特殊的方法。“训练测试中,别人扣分,我罚俯卧撑。”李杰笑着说,“压接线处理故障是项体力活,这种‘体罚’能让他们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强化体质训练。”
比赛的环境总是充满紧迫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李杰看来至关重要。
“当时急得手抖,豆大的汗珠不断往下掉。”李杰回忆起了自己第一次参加比赛时的场景,“训练的时候30秒上8颗螺丝,赛场上有一颗螺丝放上就倒,耽误了3分钟。”慌乱中,李杰想起了老师的话,他停止操作,深呼吸放松后才继续完成了比赛。
成为教练后的李杰,把自己曾吃过的亏都总结在了培养新人的实施方案里。
“我们有一个题库,用于理论考试的备战。我会让选手在瑜伽垫上一边做平板支撑一边答题。”如何在极度劳累和紧迫的状态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李杰形成了独创的妙招,“有些选手回到单位带徒弟的时候也会用这个方法。”
常有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李杰并不赞同。
“做他的徒弟很幸福,他一点架子也没有,从来不发火。”徒弟刘玉军坦言,“恨不得把他会的全都教给我!”
直至现在,很多年前教过的徒弟依然会和李杰保持联系,每每遇到棘手的问题,总会在第一时间想起这位要求严格但倾囊相授的师父。
新的赛道
现在的李杰是可以“玩转”井下设备的能人,但这并不是他追求的终点。
现代科技的迭代升级日新月异,智能化矿山建设成为了李杰的新“战场”。
“智能化和过去接触的东西不一样,之前我们可以通过万用表测量,现在很多数据能够直接传上来,用电脑就可以调试了……”讲起近年来的变化,李杰滔滔不绝。
“过去从井下上来,就剩一口‘小白牙’!”而现如今,李杰坐在宽敞明亮的集控中心里,面对着电子大屏,便可悉知井下的千变万化。
“因为有了现在的设备,所以带徒弟的方式会有所改变。”李杰告诉中工网记者。最早带徒弟时,从安全角度考虑,“手把手”的教学模式是李杰的首选:“有时我们会接触到很高的电压,如果技术不纯熟造成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但现在,李杰的带教方法由让徒弟“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探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更侧重答疑解惑。”李杰说,“很多时候在井上通过笔记本就可以调整井下的情况,非常安全!”
设备增“智”,人员要提“质”。
在李杰的带领下,矿上人员的培训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线上教学模式。“智能化设备买回来后,我们会和厂家召开视频会议,远程辅导安装、调试、使用。我们会把视频录制下来,供工友反复学习、查阅,不断提升实操水平,为采掘一线做好服务。”李杰介绍到。
25年光阴荏苒,李杰从懵懂的“菜鸟”一路蜕变为井下机电维修的行家里手,培养出的一批批技术人员很多都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山西省劳动模范……星光熠熠,李杰不断书写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成绩单”。
今年,李杰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新的重任已在肩上,他说:“作为一名来自煤矿一线的基层代表,我将立足本职岗位,努力提高技能水平,为智能化矿山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