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加快南繁科研配套服务区建设
写好南繁文章 攥紧“中国种子”
三亚市崖州区南繁基地现场测产验收。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前几天,基地迎来测产,晚造水稻平均亩产671.6公斤,加上早造水稻平均亩产910.0公斤,双季稻亩产超过1500公斤。这是第二年实现这个目标。”10月16日,在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基地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涂升斌自豪地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种业创新而言,南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乘着自由贸易港建设东风,海南加快南繁科研配套服务区建设,构建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服务全国的“育繁推服”种业全链条,攥紧“中国种子”。
涂升斌有着20多年南繁育种经历,亲身感受着这里的点滴变化。“我们从过去的一年一次来海南开展南繁育种工作,到如今一年四季待在海南,工作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科研进展明显加快,科技成果越来越多。”涂升斌说,南繁育种已由过去的以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正在向棉麻、油料、薯类、水果、蔬菜、花卉、药材、林木以及水产、畜禽等领域拓展,覆盖物种40多种。
据统计,如今每年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超过800家种业单位、8000余名科技人员在海南从事南繁育制种工作。
涂升斌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粮食安全,他将立足南繁科研本职工作,多出科技成果,加快落地转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