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大普通食品功效
混淆视听欺骗买家
“我们是复合果蔬提取的维生素,是食品级的维生素,没有任何副作用。如果你有爱掉头发、头发易油、手上脚上经常掉皮、睡眠不好等情况,可以直接拍,食用后都能得到改善。”
近日,来自广东省汕头市的欧女士刷直播时看到主播正在卖力推销某品牌“血橙复合B维生素咀嚼片”,直播间滚动的评论也在称赞这款产品的功效。结合自己爱掉头发的情况,欧女士没有犹豫便购买了3瓶。
收货后她按照说明书开始服用,可每次吃完后不到10分钟就开始胃疼。“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吃错东西了,后来反复确认几次才发现是这款维生素的问题。”欧女士说,她去该品牌店铺查看相关评论,才发现有不少人评论称自己吃了同品牌的“多维牛磺酸素”后呕吐腹痛、全身起红疹,到医院急诊;还有人称,自己服用了该店铺售卖的“血橙复合B维生素咀嚼片”后出现不良反应,如胃疼、喘不上气、过敏等。
记者在直播平台搜索“保健品”,该品牌相关产品便映入眼帘,且有不少直播间的主播都在销售该品牌产品。并且,其产品价格与正规药店销售的具有同类功效的产品相比,要便宜很多。
以该品牌“蓝莓叶黄素酯压片糖果”为例,主播称“用眼过多的都可以使用,每天两片就能补充所需的叶黄素”,4瓶装共144g仅需69元;而记者在线下某药店购买30g一瓶的保健食品叶黄素胶囊就要69元。
记者注意到,除了上述产品外,该品牌在售的其他产品,如多维牛磺酸素、维生素C咀嚼片、烟酰胺咀嚼片等产品都没有“蓝帽子”的标识,产品说明里面也没有注明保健作用等信息。但主播在介绍这些产品时称具有淡化斑点痘印、祛皱、补充胶原蛋白、减少掉发、提高抵抗力等功效。
记者在评论区询问,为什么这些产品功效如此多却没有“蓝帽子”标识?对方回复称,这些产品并不是保健品,只是食品级的维生素,或者说是营养补充剂。
据了解,保健食品的包装或标签上必须有“蓝帽子”标识。“蓝帽子”下方有“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G××××××××”等。并且保健食品包装必须注明名称、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配料、功效成分、保健作用、适宜人群、食用方法、日期标示(生产日期及保质期)、储藏方法、执行标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卫生许可证号。
保健食品与一般食品所执行的标准也不一样。记者发现该品牌的“蓝莓叶黄素酯压片糖果”仅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执行标准号是“SB/TI0347”。经记者查证,这是国家压片糖果的执行标准,超市里卖的普通糖果也同样适用这个标准。
采访中,记者发现,类似这种将普通食品伪装成保健品在直播间进行销售的产品还有不少,如“阿胶燕窝原蛋白压片糖果”“胶原蛋白饮”“益生菌胶囊”“酵素”“黑枸杞原浆”等。
主播们常常使用“排毒养颜”“预防斑秃”“调理肠胃”“提高免疫力”“维持健康视力”“缓解皮肤老化”“富含胶原蛋白”“加快代谢”等表述来进行宣传,让消费者误以为这些普通食品具有特色保健功效。
如果主播夸大普通食品的功效,让消费者误以为是保健品而购买是否涉嫌违法?
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陈音江直言,主播此类行为涉嫌违反多条法律。
“如果主播夸大普通食品功效,让消费者误以为是保健品,这种情况涉嫌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陈音江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也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