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生命的结束,却也因为“人体器官捐献”而有了“新生”的意义。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海南新闻>

截至7月底海南累计人体器官捐献579例,他们用爱浇铸生命的丰碑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4-08-21 10:10

做好“摆渡人”托举生的希望

6月11日是第八个“中国器官捐献日”,三亚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杨亚锋在海南医科大学解剖楼,见证了海南第一例脑组织捐献。

“杨老师,您先回去休息吧。”“我等你们为捐献者恢复遗容遗貌后再回去。”当晚,在解剖室内,杨亚锋和医护人员等鞠躬向捐献者致敬。术后,他又现场见证医护人员为捐献者恢复了遗容遗貌。当善后工作完成时,时钟已经指向了第二天凌晨2时。

“我们是生命的‘摆渡人’,必须为捐献者和受捐患者负责。”这是杨亚锋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敬畏生命的态度。

6月11日晚,马女士在三亚因病去世。按照其遗愿,家人将她的脑组织、角膜、遗体全部捐献,用于医学研究和帮助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

接到捐献者去世消息时,是当晚19时27分。杨亚锋立即奔赴医院,对接捐献相关事宜。脑组织捐献获取最佳时间是5个小时内,且只有海口才有获取条件,考虑到时效问题,他立即联系海南医科大学安排车辆。当晚23时10分,抵达海口后,他先后协调见证完成了马女士眼角膜、脑组织捐献获取,遗容遗貌恢复和遗体捐献。

协调一例例器官捐献,见证器官获取、做好器官捐献善后工作,是杨亚锋作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职责,也让他体会到人间冷暖。杨亚锋回忆,从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11年来,他也曾遭遇过不理解,“因为传统观念和习俗影响,器官捐献对于部分家属来说难以接受。”

器官捐献协调工作并非只有意愿征询这一项,杨亚锋还要协调完成人体器官捐献前评估、直系亲属人体器官同意捐献确认、组织默哀缅怀感恩捐献者、人体器官获取捐献见证、恢复遗体原貌、遗体火化、纪念碑刻名等善后工作。他必须认真、细致、冷静地处理好每一个细节。

“协调工作很复杂,每个人体器官捐献案例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常常需要仔细倾听捐献者家属的诉说,辨别各种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协调各单位各部门合力完成捐献。”为了做好协调工作,多年来,杨亚锋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也习惯了随叫随到,“捐献者和家属做出了伟大的捐献决定,协调员就一定要做好服务,要让捐献者家属第一时间能联系上协调员,及时到达现场开展工作。”

“很多捐献者家属和我成了朋友,甚至有人专门来海南登记人体器官捐献意愿。”多年来,杨亚锋的专业、细致也令他获得很多温情回忆,“作为一名‘摆渡人’,我将努力做好协调工作,为更多人托举生命的希望。”

在海南省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内,捐献者家属在“生命永续”石碑前缅怀亲人。 记者 苏弼坤 摄

记者手记

点燃生命“火种” 用爱延续生命

陈歆卓

如果死亡无法幸免,如何将“火种”传递,让生命“接力”前行?有一群人,在生命走到终点时,选择以器官捐献的方式,为在绝望中等待的人们点亮希望之光。

人体器官捐献事业是挽救垂危生命、弘扬人间大爱、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事业。近年来,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不断发展,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网显示,截至今年8月13日,我国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超过686万人,累计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4万余例,捐献器官16.7万余个,为一位又一位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送去希望。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促进器官捐献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由于传统观念和习俗影响,一些人对器官捐献存在误解和疑虑。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器官捐献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献的流程和标准,消除疑虑和担忧。同时,广泛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和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献的重要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器官捐献的行列中。

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推动器官捐献事业发展的力量。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器官捐献事业更好地发展。让我们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传递人间大爱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更多需要救助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让善意在人世间传递。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赵汶 陈歆卓] [编辑:梁其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