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澄迈,镇镇有主题、月月有活动、一镇一焦点。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海南新闻>

全力打造更富生命力与可持续的城市文化IP 澄迈:澄江之畔奏响“十二乐章”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05-01 11:08

今年的澄迈,镇镇有主题、月月有活动、一镇一焦点。

“五一”假期,十二乐章之“大丰有约佳荔相伴”文化月如约而至,一场以荔枝文化为纽带、古商埠文明为基底的文化盛宴,在《大丰有约》的音乐声中,踏歌而来。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亦是县域经济重要的生命力、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澄迈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一首首美美与共的“镇”兴之歌,共同奏响“迎春接福、趣游元宵、乐赏民俗、香·遇风情、薯香荔红、龙舟竞渡、共话丰年、七夕相会、唱响澄迈、‘橙’意十足、‘青’聚漓岛、古韵新城”的“文化澄迈”十二乐章。

通过十二乐章,让存在于秀丽如画风景中、氤氲于厚重悠久历史里、流传在美丽动人故事内的“文化澄迈”,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澄江之畔、千年“渡口”旁,千年古城焕发出与众不同的风采。

“文化澄迈·十二乐章”之“香遇文儒 共富未来”文德福风情文化节上,功夫表演燃动现场。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 摄

守住底色以特色文化涵养城市特色产业

文化澄迈的打造,首先要立足独特的自然禀赋,守住底色。

“澄迈,一个让我月月都要来打卡的城市。”4月26日,澄迈县第十三届桥头地瓜乡村文化季启幕,在地瓜田里忙得直不起腰的海口市民张芳芳直呼:“澄迈太好玩!”

不一会儿,张芳芳就收获满满一筐桥头地瓜,向亲朋好友止不住地分享。

“今年除了来桥头挖地瓜,还去加乐看英歌舞,到文儒品山柚油。”张芳芳说,以前来澄迈,会去喝咖啡,吃烤乳猪,现在有了更多选择,桥头镇打造的“桥头八绝”菜品,如今也成为她的心头爱。

在澄迈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游客在品尝香浓的咖啡。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以桥头地瓜为例,经过多年打造,从种地瓜,到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澄迈成功将当地文化符号扩展成为支柱产业,从2011年至2024年,产值连续13年破亿元,2024年产值突破5亿元。

澄迈之美,不仅在于看得见的产业,还在于其背后蕴藏的悠长文脉。

澄迈是苏东坡南迁北归的“渡口”。在东坡文化的浸染下,“渡口”不仅是一个空间的物理概念,更有着丰富、博大而深邃的哲学意义。

站在“渡口”上,东坡文化、长寿文化、火山岩古村落文化、咖啡文化、沉香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古韵今风交融碰撞,澄迈的特色文化转化为经济效益,助力澄迈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单。

至此,独特的文化气质,赋予这座城市最鲜明的风貌特色,也让这座城市拥有独树一帜的文化IP。

作为我省历史文化古城,澄迈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做好“文化澄迈”打造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文化澄迈建设的深入,也带来了乡村、文化、旅游三大要素有机融合的契机。

澄迈乡村的“村咖”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成为流量密码;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内,福山豆在一阵窸窸窣窣声中被研磨成粉,卖产品的同时也在“兜售”风景;文儒镇村干部变身“农产品推荐官”,推介家乡好物;英歌舞、少林功夫、琼剧表演等节目接连上演,点燃观众热情,充分展现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拦门祈福酒、苗绣黎锦制作、长桌宴,吸引大量游客领略黎苗文化的独特韵味……

“就是要风景美、有人来、有景看!”澄迈县旅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打造城市IP追求的是城市与人更好的对话模式,打造城市IP的重点在于凸显其地域性,这是城市IP的根基,将当地文化符号扩展到产业的过程,进而涵养具有城市特色的产业。

留住特色探索文化多元价值与跨界合作

文化澄迈的提升,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特色。

北宋元符三年的一个夏夜,澄迈雨止风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站在码头向北望去,海天澄澈,月朗星稀,他徘徊再三,终于踏上北归的渡船,为三年的居琼生活画上句号。

临行前,苏东坡为澄迈留下诗句:“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因为苏东坡,这座名城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到此,留下生活印记,为“文化澄迈”留下鲜明的注脚。

今年,澄迈围绕“文化澄迈”城市IP,创新采用“在地文化+外来文化”融合模式,除本土文化展示外,更引入潮汕英歌舞、少林功夫巡演等优质文化项目,搭建跨地域文化交流平台,文化内涵得以持续扩容、生态边界也能不断延伸。

此外,在“十二乐章”的大IP中,“大丰有约佳荔相伴”文化月将在“五一”期间举办各类与东坡文化有关的跨界活动,不仅有线上主播发布活动短视频,还以大丰镇荔枝丰收节为纽带,设计多维度互动,强化游客参与感与品牌记忆点,推动“文化体验→社交传播→账号关注”的完整链路,还有来自大丰学校的师生举行东坡诗韵音乐竞技赛和情景剧大赛,用古诗词谱曲演唱、原创情景剧演绎东坡生平,更有“礼韵澄迈·问礼东坡”文明礼仪培训和“品东坡人生传家风家训”主题宣讲活动。

其中,作为大丰镇七大旅游景点之一的福丰约亭文化旅游区,也是此次文化月的重要活动场地之一,不仅能蹦村迪,还能跳炫舞,兴致浓时,拉上棋友,在荔枝香气中,下一场酣畅淋漓的象棋。

而就在荔枝阵阵飘香时,澄迈历史传承仍不忘初心。

“封平约亭是澄迈县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现存的具有古典韵味的海南约亭的代表,它完整地展现海南约亭的形象和特质。”大丰镇大丰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天说,此次文化月选址于此,也是为了传承和保护其记录的海南商贾文化和当地的乡俗民情。

除此之外,历史还给予了众多的文化遗产,澄迈文物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县现有216处不可移动文物,66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重点2处、省级11处、县级53处),还有馆藏可移动文物2482件,这些是城市基因,也是澄迈文化发展的根基和源动力。

“要进行整体性、专业性策划设计,梳理背后历史,挖掘蕴藏故事,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澄迈县旅文局负责人表示。

就在近段时间,“网红村落”——澄迈县永发镇那雅村在各大社交平台频频出彩。在即将开展的“共话丰年”乐章中,永发镇结合本地传统村落特色,聚焦稻谷丰收、传统农耕文化,举办特色文艺汇演,描绘勤劳致富、共建美好家园的欢乐场景,展现新时代农村风貌。

众多乐迷参加澄迈漓岛音乐节。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目前,澄迈已摸索出借文化优势,打造现代化城市IP的思路和方法。

“一‘县’虽小,也能联通世界。我们将‘文化澄迈’转化为连接世界的‘文化路由器’,串珠成链,形成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让文化澄迈转变成现实生产力。”澄迈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澄迈丰富的民俗活动、非遗展演和节庆赛事的品牌化打造,成为撬动文旅消费的“妙招”。

今年以来,围绕“十二乐章”主题,澄迈整合相关资源,将贯穿全年组织开展15场多层次、多形式的重大文旅节庆活动,以节兴旅、以节促游。

频添亮色高品质文化及时供给群众

文化澄迈的打造,既要久久为功,又要推陈出新,频添亮色。

随着文旅融合模式不断更新迭代,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涌现,如何让高品质文化供给更及时地触达群众,成为“文化澄迈”的建设者演奏“十二乐章”的必答题。

2025年新春伊始,举办“福山来福巳巳如意”2025澄迈福山新春接福活动让“福山·Life(来福)”IP火爆出圈,激发旅游消费新活力。紧随其后的加乐镇第二十届家家乐文化活动,“香·遇”风情文化节,让更多人知道“澄迈香自何处来”。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英歌舞在加乐“家家乐”文化节活动中亮相。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 摄

第二十届“家家乐”文化活动仅线下就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到访,超152万人次参与线上活动,累计拉动消费超200万元。同时,“香·遇”风情文化节主会场的石浮村日均人流量突破1.5万,部分商铺日收入最高达6万元,较平常营业额增长约40倍。

就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三届桥头地瓜文化季,吸引近万人次现场参与,相关微博话题冲上同城热搜,网络围观人数突破500万人次。

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文化澄迈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们能不断回应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每场活动结束后,总有不少市民观众表示:“文化大餐让人意犹未尽,希望这些活动能够继续办下去,让它更好地成为我们这座城市优秀的文化名片。”

“城市既要有‘筋骨肉’,更要有‘精气神’。”澄迈县旅文局有关负责人说,“文化澄迈”十二乐章是一座城市共同的情绪流露,丰富大众精神生活,引领城市文化发展,是时代赋予澄迈人的文化使命。

如今,“十二乐章”以各镇至少主办一场为基本原则,组织11个乡镇从活动形式、内容编排等多个维度发力,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拓宽活动内容,确保每个月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涵盖文艺展演、民俗体验、体育赛事等多元形态,提升活动的多样性与吸引力,并重点挖掘历史文脉、非遗传承、美食地标、长寿文化四大核心资源,推动澄迈从文化展示窗口向区域文化枢纽转型,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十二乐章’的落地,找到了传统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融合点,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形成精神共鸣,从中获得精神滋养。”澄迈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人人都是城市文化IP的传播者、塑造者,只有让文化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才能在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中,汇聚起磅礴力量,延续城市基因、点亮城市IP、培育城市气质,以文塑城,提升城市文化气息和文化影响力。

从遥远的亘古流淌而来,向遥远的未来蜿蜒而去。

深究其中,澄迈“爆火”并非偶然,正是这座城市独具魅力的资源禀赋、热情好客的人文氛围、八方游客的切身体验等,共同成为“文化澄迈”自带流量与热度的城市IP。随着更多“文化IP”涌现,城市生机活力越加勃发,澄迈正以全新方式打开,为城市软实力定义更多可能。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高懿] [编辑:杨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