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下游的河水中,一群特殊的“鳗鱼”正在水中移动。他们并非真正的花鳗鲡,而是参与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鳗鱼漫游工作坊”的公众。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架起人与河流共情桥梁——公众化身“鳗鱼”探索河流生态密码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05-13 10:09

5月11日下午,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下游的河水中,一群特殊的“鳗鱼”正在水中移动。他们并非真正的花鳗鲡,而是参与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鳗鱼漫游工作坊”的公众。这场由临时移动小组策划的沉浸式自然教育活动,招募了10组参与者踏入河流,用触觉丈量水流温度,以生物视角感知生态系统,在人与河流之间架起一座共情的桥梁。

从人类到鳗鱼 独特视角下的河流探索

“假如我们是一条鱼,该如何去感受、理解、评估这片湿地?”活动伊始,在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长廊,临时移动小组负责人之一蔡雅雯向参与者抛出问题。这个长期关注河流生态与渠化问题的实践团队,选择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作为生态观察的窗口,该物种因过度捕捞、水利工程截断等因素变得数量稀少。

5月11日,在海口五源河举办的活动中,参与群众在观察记录与鳗鱼洄游相关联的细节。记者 石中华 摄

对于五源河来说,花鳗鲡是重要的指标物种:作为淡水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它们是健康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喜的是,五源河的生态监测数据显示,花鳗鲡已连续6年被持续观测到。

当天,参与者沿着五源河下游行走,在各自负责的观察点位,观察、感受并记录会影响鳗鱼洄游的细节。五源河的微观世界也随即豁然展开:蜿蜒的生态堤岸为洄游提供通道,水草丰茂处暗藏食物链密码,黑色火山石间的洞穴是理想的藏身之所。在湍急的水流中,自然教育从业者马金芝用小漏勺捞起小螃蟹、小螺和贝壳,“这些生物多样性说明五源河具备良好的生态基底。”

“如果我是花鳗鲡,我会选择在这里觅食,却难以在此安家。”参与者向粤娟在自己的点位发现了蜻蜓、螳螂,还在水草间捞到一条小鱼。这里食物资源丰富,岸边茂密的树丛提供了理想的遮荫环境,适合花鳗鲡觅食。然而,附近修筑的小水坝和树林里的人工棚,却对花鳗鲡的洄游和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这种视角转换,生动揭示了生态保护的深层矛盾:人类既要为生物保留生存空间,又难免因自身需求而改变自然。

从陌生到共生 市民与河流的情感重构

对于居住在河畔十余年的李燕而言,这场活动颠覆了她对五源河的认知。当天她站在河水中,通过脚掌感受着礁石的粗粝、沙粒的绵软与淤泥的温热,这种全新的认知让她由衷感慨:“我迫切想为五源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鳗鱼漫游工作坊”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知识的传递,更建立起人与自然的深刻情感联结。当参与者俯身贴近河面,惊喜的发现此起彼伏:火山石上趴着本土花龟,河岸边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难得一见的点斑隼蟌停驻在水草上,还有清道夫幼鱼、河蚌、蚬、水虿等生物在河水中游弋……这些生动景象让参与者重新认识了五源河丰富的生态系统,也重新发现了身边的自然野趣。

5月11日,在海口五源河举办的活动中,参与群众在观察记录与鳗鱼洄游相关联的细节。记者 石中华 摄

在活动接近尾声时,临时移动小组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河畔围谈。参与者围绕个人与五源河“再野化”进程的关系展开讨论:有人分享了自己从“鱼”的视角观察到的河流情况;也有参与者指出,雨天时湿地公园偶有污水异味,折射出五源河流域生态治理仍存在亟待改善的环节。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公众暂时跳出人类的视角,关注那些影响鳗鱼洄游选择的生态细节,从而加深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理解。”蔡雅雯表示,此次“鳗鱼漫游工作坊”不仅是一场有趣的自然探索,更是一次唤醒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生动实践,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龙易强] [编辑:唐丽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