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城的碧水蓝天,见证了海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也成为了海口人民幸福生活图景的动人底色。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无废城市减碳 绿色生活加力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05-15 09:54

海口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无废城市减碳 绿色生活加力

在“无废小区”海口交警公寓,居民们将闲置的盆栽摆放在小区空地,将“边角地”打造成生机盎然的绿色角落;“无废酒店”海口希尔顿酒店通过将客房洗护用品升级为循环大瓶装,实现年减少塑料垃圾超3吨;在“无废农贸市场”海口五源河农贸市场,商户将废弃菜叶用来堆肥,显著减少固体废物产生……近年来,海口持续深化“无废细胞”建设,在环保领域成绩突出的社会生产生活各类组成单元不断涌现,这些生动的“无废”场景,正是海口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鲜活注脚。

绿色工厂数量增加,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椰城的碧水蓝天,见证了海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也成为了海口人民幸福生活图景的动人底色。

近日,从空中俯瞰海口湾,海碧天青,绿树成荫,景色清新秀丽,令人心旷神怡。

绿色工厂追新逐绿 激发工业动能

绿色工厂是指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是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单元。今年2月,海口9家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截至目前,海口已累计建成国家绿色工厂14家,以“绿动力”激发工业新动能。

5月13日,记者在位于海口药谷工业园的海南亚洲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看到,一盒盒快克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等“拳头”产品正持续不断地完成生产下线。现场,企业负责人李运群介绍,作为2024年度国家绿色工厂入选企业之一,近年来,该企业生产车间依托生产工艺改良、老旧设备改造等措施,持续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与节能低碳减排,企业绿色制造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打造绿色工厂既要做好‘减法’,也要做好‘加法’。为利用好绿色能源,我们在厂房和办公楼顶部投入使用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可达47万千瓦时,在创造绿色效益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李运群介绍,车间还为生产过程的产尘工序专门配置了除尘装置,并委托第三方对污水站进行运营管理,实时监测污染物排放指标,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海南亚洲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向绿而生”,是海口药谷生产一线探索绿色转型路径的生动缩影。记者了解到,入选首批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以来,海口高新区重点在生物医药、可降解塑料等优势产业实施减污降碳工程,通过建立“无废药企”示范标杆,统筹园区医药产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与“无废药谷”建设,目前,高新区已部署七大任务和九大重点工程项目,细化形成技术、项目、政策措施“三张清单”。

作为绿色生产的示范标杆,“无废药企”如何做到增绿又增效?在齐鲁制药高端智能加工制造中心项目,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为生产车间的“绿色账本”增色不少:采用三级热交换技术的冻干机,单台每年可节约用电超20万千瓦时,折算减少约60吨标准煤的燃烧排放;车间纯化水制备系统完成浓水回收改造,系统回收率提高到90%,5套系统每年节约1万余吨水……

“项目竣工投产后,我们依托能源管理综合平台持续优化能源方案,有效杜绝了‘跑冒滴漏’等问题。”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华称,目前整个车间单月总蒸汽流量相较去年已降低三成,累计节约天然气达1万多立方米。

建设绿色园区离不开绿色产业的有力支撑。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海口加快打造以高新区云龙产业园和狮子岭工业园为中心的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产业集聚地,去年12家链上企业创造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68.5%;营业收入2.88亿元,同比增长55.4%。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环保蔚然成风

“原来天然气发电的碳排放仅为燃煤的一半!”4月29日,市民张艳在海南大唐天然气发电工程智能控制中心参观后感慨道。作为2025年海口首个新四类环保设施开放单位,海南大唐天然气发电工程以“绿色能源守护者”的身份首次向公众揭开面纱。当天上午,市民通过参观天然气发电机组、聆听“清洁燃料替代传统能源”的技术讲解,感受到这座年发电量超10亿千瓦时的绿色电站如何以“低排放、高效率”为城市发展赋能。

5月14日,在海南大唐天然气发电工程智能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子屏幕实时了解绿电数据。

各领域宣教合力的不断加强,也为生态文明教育带来了新路径。今年4月,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启动,以“如何聆听一条河流的心声”为主题,开展了自然音乐演奏、河岸艺术作品导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依托多元形式深化群众生态保护共识。“通过可见、可感的形式展现环保理念,有助于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市民李可在参与该活动的公众互动日后这样说道。

塑料袋制成的沙发、旧衣物制成的坐垫……5月14日下午,在位于海口白沙门公园的环保教育站,由各类旧物二次利用制作成的物品令人大开眼界。白沙门环保教育站站长蒋军伟介绍,每个星期他们都会组织净滩活动和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小课堂,越来越多的群众在环保教育站的带动下加入了环保行列,为绿色低碳环保贡献力量。

5月13日,在海口五源河农贸市场,商家为顾客提供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将“绿色新风”吹入群众心间,也将环保理念延伸到了椰城的每一个角落。采访中,记者发现,像这样响应绿色低碳理念的文明行为在海口随处可见:商超中,不少人自带环保袋购物,商家也会为顾客提供可降解塑料袋;绿地上,搭帐篷露营的人们将垃圾分类好投入对应垃圾桶;餐馆里,不少用餐的顾客力争“光盘”,并将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带走……可以发现,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正不断融入海口市民的日常生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享大美椰城

5月13日上午,在“无废景区”海口假日海滩,海浪拍打着细软沙滩,市民游客在此或逐浪嬉戏、或漫步观海。记者看到,虽然游人众多,但海滩整体干净整洁,不少市民游客不仅会自觉收拾好自己的垃圾,还会沿途捡拾他人遗落的垃圾并丢入垃圾桶。假日海滩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3年该景区被评为海口首批“无废景区”,自此,景区内不提供一切塑料制品,同时还会通过各类宣传展板向市民游客传递无废理念。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海口市民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也在徐徐展开。

近日,北港岛的秀美风光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赶海。

生态环境好不好,野生动物最有发言权。从“最美小鸟”栗喉蜂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留鸟、游隼等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的动物,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东寨港、北港岛等区域,到白鹈鹕和小天鹅先后在生物监测工作中首次被发现,无一不彰显了海口周边水域环境持续向好的态势。5月13日下午,记者漫步在北港岛内,小鸟科普展板、候鸟观测点、赶海小知识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设置随处可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已成为当地村民和游客的共识。

当前,海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各项工作,经过“流域治理”与“一河一策”相结合的治理策略,2024年,澄迈湾(海口段)、海口湾、铺前湾(海口段)3个海湾近岸海域水质持续保持优良,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4处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均为100%;同年,海口环境空气质量CO浓度降至0.6毫克/立方米,创下自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在全国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行榜上持续名列前茅;截至今年一季度,27.5万辆新能源汽车占全市汽车保有量的21%,马路上的“绿牌车”串联起了一道流动的环保风景线……

如今,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在椰城蔚然成风,城市精细化和现代化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口将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持续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用“低碳清风”助推经济发展。

记者手记

让绿色低碳成为椰城生活新风尚

在椰城市民的朋友圈里,蓝天白云、草木葱茏的美景频频“刷屏”;游客们在社交账号上分享的海口风景,也常是碧水绕城、清风拂面的宜居画面。国家级美丽海湾海口湾,省级美丽海湾铺前湾(海口段)、澄迈湾(海口段),不仅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多休闲好去处,更成为了展示海口生态发展成就的靓丽名片。

如何守护好海口的蓝天白云与绿水青山?这不仅需要生产方式的转型,也需要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生产领域,当前海口的14家国家绿色工厂有力推进节能减碳的绿色转型,“无废细胞”也已增加至52个,这些“细胞”在各行各业中交织成网,一“减”一“加”之间,为椰城这座绿色生态家园的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

在生活领域,每个人的选择都至关重要。外卖选择绿色包装、出行选择公共交通、购物选择自备布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选择,汇聚在一起,就能形成绿色低碳的强大力量。让我们从此刻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让绿色低碳真正成为椰城的生活新风尚。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黎越 王子豪 孙士杰] [编辑:杨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