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椰风海韵的环绕中,市民游客漫步于公园、海湾等地,尽情享受清新宜人的空气;在田园牧歌般的景致里,海口旧州镇的荷塘层层叠叠,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曳,为昆虫鸟类营造了理想的栖息地;在袅袅炊烟升起时,北港岛上渔歌悠扬,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当地村民乘着文旅融合的东风,吃上了“旅游饭”,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近年来,海口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双轮驱动,使产业结构变“轻”、经济形态变“绿”、发展质量变“优”,蹚出了一条条独具地方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
5月23日,在琼山区红旗镇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向记者展示由农林废弃物制作成的绿色有机营养土。记者 苏弼坤 摄
做好“生态+农业”文章 生态资源变绿色财富
在琼山区红旗镇道崇村,一家特别的“生态产品超市”将耕地、林地、宅基地等自然资源作为“商品”摆上货架,这种创新的价值实现模式吸引了红海度假村、花青素紫玉米产业链等多个优质产业项目落地。
6月30日上午,记者走进红旗镇道崇村的种植基地看到,村民张映娟正熟练地操作着手扶拖拉机,对刚收割完的花青素紫玉米地进行翻耕作业。“这个月刚卖了一批紫玉米,现在要抓紧时间翻地整地,等天气条件合适就立即播种,预计9月份就能迎来新的收获。”她一边操作农机一边向记者介绍。
这种花青素紫玉米采用有机种植方式、全程不使用农药,全身都是宝:成熟的玉米经过精细加工,玉米粒用于制作酵素产品,玉米须则被制成琼山福茶茶包;玉米秸秆与麦麸等五谷杂粮经过粉碎处理,制成生态饲料,用于喂养鸡鸭等家禽……在道崇村,紫玉米种植已经形成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链,实现“治理”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随后,记者来到尔裕村的五脚猪养殖场,场内干净整洁,空气中闻不见异味。养殖场负责人梁昌学正在操作饲料粉碎机,将紫玉米秸秆与麦麸等进行粉碎、搅拌,制作成猪饲料。“虽然我们养殖场的密度较大,但因为采用的是以秸秆和粗粮为主的生态饲料配方,所以没有异味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空气污染。”梁昌学介绍,五脚猪养殖不仅能够消耗紫玉米秸秆,产生的猪粪还可以直接作为有机肥料用于槟榔树下套种的紫玉米,实现了动物粪便零外运。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底,依托“生态产品超市”,红旗镇已吸引五田家等49家企业前来投资生态产业项目,共流转土地6255亩,整合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6块共106亩,预估合作或入市价值1.8亿元。去年8月,海南省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发布,海口琼山区红旗镇搭建“生态产品超市”案例入选。
6月30日,海口裕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加快生产可降解餐盒,以满足市场需求。记者 苏弼坤 摄
做强“生态+文旅”文章 释放绿色发展潜力
到沙滩上赶海、观鸟,再亲手体验一场用渔网制成随身小包的技艺……如今,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来北港岛休闲观光。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质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依托这片绿地,北港岛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查潮汐看海况,安全近海;捡垃圾清塑料,新潮探海;不乱挖不带走,文明观海;拍照片细观察,生态亲海……”6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北港岛时,海岸线的堤坝上随处可见设计精美的赶海科普展板。如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的理念,已成为北港村村民及游客们的共识。
去年9月,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公布了2024年全国20个优秀环境公共关系示范案例,北港岛“以‘生态亲海’构建‘文明渔村’”案例入选,成为全省首批入选案例。随着北港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这里逐渐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美兰区演丰镇北港村党支部书记陈奕虎介绍,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北港岛累计接待游客超9万人次,在国庆节、春节等旅游旺季,岛内民宿入住率达90%以上。
海岸线上沙滩绵延不绝,徜徉其中,不时还能听到远处新海港传来的阵阵船笛……当天下午,在海口荣山寮村,来自山东的旅客孙豪正捧着书籍,沉浸在渔村的闲适生活中。他告诉记者,今年年假,自己选择来荣山寮村打卡辛生书屋,等渔船归来后,还准备体验一把竞价买鱼的乐趣。
做强“生态+文旅”文章,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漫步在美兰区演丰镇曲口村,用生蚝壳围建成的护栏别具一格,面朝大海的老码头咖啡馆香味四溢,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近年来,曲口村利用村庄靠海优势,聚焦“蓝色海洋”“红色文化”“绿色环境”三大主题,探索文旅产业发展新路径,实现了村庄宜居宜业、村民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
6月29日,在海口北港岛,市民在滩涂上体验赶海项目。记者 杨鹤 摄
做优“生态+城市”文章 提升城市绿色品质
6月30日,记者在位于友谊·阳光城负一层的旺豪超市看到,不少市民自带布袋或环保购物袋前来购物,并在结账时选择不打印小票。在星巴克咖啡店,顾客王楚然通过自带保温杯购买了一杯香草拿铁,她告诉记者,随身携带保温杯已成为她的日常习惯。
记者在商场内走访发现,各饮品门店都已全面使用可降解材质的吸管和杯子。“茶百道”门店店员向记者介绍,现在店内使用的杯盖、茶勺都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杯托也是用环保再生纸浆特别定制的。
这些细微变化背后,是海口市持续推进“禁塑”工作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海口通过开展“禁塑”宣传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引导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禁塑”工作的深入推进,不仅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更催生出绿色产业新生态。当天下午,记者来到海口国家高新区,在海口裕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物降解制品生产线上,一批批“新鲜出炉”的可降解产品正在进行最后的消毒杀菌工序。企业负责人花杰指着一摞摞一次性可降解餐盒告诉记者,这些产品的原料是从废弃的甘蔗浆中提取的,在工业堆肥条件下180天内就能完全降解,目前年产能已达2万吨。
与此同时,海口从“无废工地”、“无废小区”、绿色建筑等领域发力,不断提升绿色发展的城市韧性。在海口首批“无废工地”——海南中心项目,这里从源头减废、现场资源综合利用和场外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入手,大力推广绿色低碳领域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产生。
走进海口首批“无废小区”——交警公寓小区,各式各样的绿植点缀着小区道路两旁,环境整洁宜人。“自从推行垃圾分类后,大家都养成了分类投放的好习惯,小区垃圾量明显减少,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住户张女士说。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海口已完成52个“无废细胞”创建,覆盖14个领域,“无废椰城”的绿色名片越擦越亮。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更高标准推动海口创建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城市,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丰富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等应用场景。同时,高质量打造江东新区省级近零碳园区示范区,进一步推动海口国家高新区协同降碳试点,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
6月8日,市民游客在海口荣山寮村海边纳凉避暑。记者 石中华 摄
记者手记
让好生态兴产业富民生
□记者 黎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放眼全国,无论是浙江的安吉村,还是贵州的云舍村,都通过走生态发展之路,不仅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愿景,更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之路。
海口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因此,做好“生态+”这篇大文章,成为新质生产力下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海口在“生态+文旅”“生态+农业”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第一、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但工业产业基础仍较为薄弱。为此,海口相关部门应当立足生态实际,探索多产融合发展的创新道路,同时通过深挖细节优势,打造具有海口特色的生态产业,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要实现“生态+”的长足发展,海口需要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像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一样,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同时,还要通过“生态+”或“+生态”的创新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促进生态资源权益交易,让绿水青山的价值在市场化交易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实现,真正把“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