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空间再造、生态屏障与科技赋能的“组合拳”
建清凉城市 海口有“秘方”
天空之山驿站利用周围空地,为市民游客打造一方清凉天地。记者 杨鹤 摄
7月2日午后,海口龙华区友谊国贸城半户外连廊下,玉沙社区居民赵玲玲正与邻居们纳凉闲聊。遮阳顶棚过滤了灼热的阳光,微风穿过绿植送来清凉,她笑着说:“以前夏天只能躲空调房,自从有了这样的清凉户外开放空间后,街坊邻里都喜欢到这里纳凉。”这一幕,正是海口“清凉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当灼热暑气席卷而来,海口以独特巧思,通过空间再造、生态屏障与科技赋能的“组合拳”,将城市空间转化为避暑乐园,探索出一条具有海口特色的城市降温路径。从商场连廊下的清风到湿地公园的绿意,从智能喷雾的清凉到口袋公园的浓荫,市民在炎炎夏日中,也能寻得别样舒适的栖居之地。
A 商业空间焕新 打造清凉消费场景
国贸片区的友谊国贸城是海口“清凉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之一。这里参照骑楼模式,沿着原有建筑边缘加建有盖顶棚,形成建筑首层遮阴步行空间;建筑二层架设有盖廊桥,贯通区域楼栋;中庭广场也加建了现代化遮阴有盖顶棚,在保证自然光引入的同时,结合绿化景观,形成1000平方米的半户外空间。
对居民来说,清凉空间是驻足停留的理由;对商家来说,则能促进“流量”变“留量”。“这地方比以前凉快了,平时有很多人喝茶聊天,进我们店内消费的客流也变多了。”友谊国贸城一家零售店店员符先生说。
同样位于国贸商圈的上邦百汇城—友谊阳光城项目,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该项目重点聚焦城市街道及空间的清凉建设一体化,计划通过增绿插绿、遮阳构筑、表面降温等多种手段,构建清凉漫游路径,将国贸片区的重要商圈整体串联,打造一条绿意盎然、适宜漫步的清凉街区。“该项目从金龙路至玉沙路、万绿园,总长是1.3公里,建设内容包括过街天桥、遮雨棚以及周边的绿化绿植、智慧灯杆等设施,将与友谊国贸城连成一片,形成地标性打卡点。”龙华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夕阳西下,坐在这里吹着海风、喝着椰子水,夏日夜晚就该如此。”6月28日下午,天空之山驿站的临海草坪上,搭起天幕、支起遮阳伞,游客胡艺蕾和朋友们一边欣赏日落,一边感慨海岛生活的舒适。“天空之山驿站启用以来,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游玩。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户外体验,我们充分利用周围空地,打造起一方清凉小天地。”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有关负责人介绍,有了天幕和遮阳伞,即使白天阳光比较晒,市民游客也可以来此处面朝大海、聚会喝茶、休闲玩乐。
坐落于湾畔边的华彩海口湾广场,在建筑设计方面结合地理位置优势,充分考虑消费者的体验感,利用靠海一侧的楼层设置了户外连廊,提供一处阴凉地,既能遮阳又能避雨,不少餐厅在连廊上摆起桌椅,无论白天夜晚,消费者都能吹着海风、品尝美食,十分惬意。市民王溪说:“夏天去逛商场,多是在室内空调房,华彩海口湾广场这样的设计,让我们傍晚时能够坐在户外吹吹风,还能欣赏日落和夜景,特别舒服。”
7月3日,红城湖利用水体和植被覆盖有效降低了温度,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记者 苏弼坤 摄
B 生态绿化升级 编织城市绿色凉网
漫步在秀英区兴华路,道路两旁的高山榕枝繁叶茂,树冠在空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绿色长廊。市民陈先生走在人行道上感慨,“这条道路真不错,走在树荫下,绿意盎然,清凉得很,心情都跟着舒畅起来。”这得益于秀英区对生态绿化的匠心营造,通过种植重阳木、大叶榄仁等乡土树种,将兴华路、港澳大道、科技大道等多条道路打造成为市民喜爱的林荫长廊。
“今年,秀英区计划逐步改良乔木品种,增加花树比例,并通过修剪提高乔木分支点,在保证通风抗风性的同时延续浓荫。”秀英区园林管理局副局长宋宇佳介绍,该区还将对滨海大道与丽景路交叉口西北角绿地的丽晶园进行提升改造,目前已完成前期工作,预计7月初进场施工。
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海口独特的“降暑利器”。目前,海口湿地面积32202.38公顷,湿地率达13.32%,拥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和45个湿地保护小区。海口市林业局总工程师任逸文介绍,湿地的空间布局优化了城市风道,促进空气流通,水体和植被覆盖可有效降低地表温度,成为城市“天然空调”。此外,湿地公园的乔木树冠层和植被覆盖区域可有效阻挡部分紫外线,降低城市热辐射强度。
正在实施的海口南渡江河口右岸生态修复项目,通过修复现状驳岸、湿地,构建与城市相连的生态连廊,保护城市大型自然冷源以及河口右岸水系、绿地等滨江开敞空间,形成沿南渡江海口段的城市通风廊道。
小而精的“口袋公园”也在调节着城市的“微气候”。截至2024年底,海口建成174个“口袋公园”,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清凉驿站”。今年,海口将继续新建10个“口袋公园”。7月2日,江东新区江东白驹“口袋公园”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建设单位海口市路桥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刘瑞龙介绍,公园配套建设了便民城市驿站,将为环卫工人、外卖员等户外劳动者提供纳凉、充电的清凉空间。
7月3日,秀英区兴国路整齐的小叶榕枝繁叶茂,为市民出行提供阴凉。记者 石中华 摄
C 绿色技术支撑 构筑低碳清凉未来
夏季是能源消耗的高峰时期,不少建筑从设计之初,便注重遮阳、通风、隔热、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等绿色低碳的被动式降温方式,既可以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又能够减少建筑能源消耗。
位于海口江东新区的海南能源交易大厦,垂直绿墙如瀑布倾泻——绿萝藤蔓垂挂,棕榈灌木错落,三角梅点缀其间,令人眼前一亮,大厦将绿色生态理念深度融入建筑设计核心。“外面酷暑难耐,一进大楼,满目葱茏,瞬间抚平燥热。”在此办公的郑丁文感触颇深。
在“清凉城市”建设中,海口全面融入绿色低碳理念,积极探索城市降温策略。近年来,海口通过采用绿色建材、绿色建造方式建设“会呼吸”的绿色建筑,让建筑本身实现节能减排。2024年,海口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80%以上。同时,海口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自2022年起累计投入汽车消费补贴资金达1.16亿元,降低城市碳排放。2024年,海口推广新能源汽车8.2万辆,较2023年增长22.1%,占全省推广量的67.3%。截至目前,海口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已达20%,平均每5辆车中就有1辆新能源汽车。
“清凉城市”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强力支撑。2024年5月,海口入选国家首批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2025年海口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打造清凉城市。海口已印发“清凉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将通过优化城市蓝绿空间、强化城市通风廊道、联通水系绿廊、改善城市设计建筑形态布局等规划策略,以及立体绿化、遮阴设施等一系列城市建设措施,打造一批“清凉城市”具体应用场景。
目前,海口东站已经启动“清凉城市”改造,预计明年年底完成。该项目计划通过一体化建设,将建筑空间、二层连廊、清凉遮阴装置、地上地下空间、连续林荫道等有效统筹,打造“清凉商务活力动线”和“清凉归家动线”。
从口袋公园的“微改造”到湿地绿廊的大格局,从商业街区的连廊顶棚到智慧楼宇的生态设计,海口正以“小切口、见效快、有温度、可复制”的项目群,为城市肌理注入清凉基因。当城在绿中,人在荫下,欢笑声取代烈日下的焦躁,城市才真正有了人情味。
7月2日,友谊国贸城中庭广场加建了现代化遮阴有盖顶棚,在保证自然光引入的同时,结合绿化景观,形成半户外空间,吸引不少市民在此纳凉。记者 康登淋 摄
记者手记
“清凉城市”建设当有巧思
□记者 龙易强
“清凉城市”建设,直观地看,是为了给城市“降温”;往细里说,是指通过规划、建筑、植被等多维度干预,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户外热舒适度。这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
将“清凉”理念落到实处,需在多维干预中见巧思。在规划层面,打通城市风廊,让海风穿城而过;在建筑设计中,推广遮阳连廊、立体绿化与被动式降温技术;在生态层面,织密湿地绿网,依托全市13.32%的湿地率优化热环境,并以林荫道与口袋公园构建微循环。这些举措将共同构成抵御热浪的生态屏障。
“清凉城市”绝非大拆大建,而是立足现有空间的“微改造”。友谊国贸城在既有商业体上加建遮阳顶棚;各区通过改良行道树种、修剪乔木分支点,兼具防风与清凉;全市174个口袋公园见缝插针嵌入社区,为群众辟出歇脚绿洲。这些“小切口”项目以最小干预激活闲置空间,使清凉触手可及。
“清凉城市”建设非一日之功,需政府、社会与市民共同努力。唯有坚持规划引领、厚植生态底色、强化科技赋能,方能让城市在炎炎夏日为人们撑起一片清凉。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