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恰逢周末,海口市大园社区居委会会议室里,一场与众不同的“兑换”正在进行。一早就赶到现场的市民王莉莉,手中有张特别的卡片——那是她过去近1个月时间里,自带购物袋去菜篮子社区平价菜店的打卡记录。当天,她用这份坚持,换回一个崭新的“无塑海洋”专属菜篮子。
“这竹编篮子好看实用,比一次性塑料袋强!”王莉莉提着用打卡记录兑换来的菜篮子,笑容在脸上漾开。她和多位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一样,刚刚完成“无塑海洋”社区减塑行动的重头戏——“21天菜篮子养成计划”。
“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我们正式启动‘无塑海洋’社区减塑行动,通过实施‘21天菜篮子养成计划’,建立消费者打卡兑换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无塑海洋”行动发起人吕淑果说。
7月5日,就是这场由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指导,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海口市生态环境局、海口市菜篮子产业集团及海口市湾长制事务中心共同推出的减塑行动的兑现时间。
过去近1个月,共有22位参与者完成累计21天“无塑购物”,并进行打卡记录。王莉莉即是其中之一。
“上个月,我无意中走进一家菜篮子菜店,店员说篮子是渔民编的,打卡就能送,我心想这太好了,我就争取坚持21天打卡完成。”凭着一股“想尽办法、办法想尽”的认真劲儿,王莉莉顺利完成打卡目标,这个过程也给她传递了一种习惯的力量。
另一名参与者杨然心说,21天让她意识到,环保并非宏大叙事,而是可以很日常。“其中有几次差点没完成打卡,但孩子都养成习惯了,出门就问我‘去买菜打卡了没’。”她还提到,这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影响,让他们从小知道要爱护环境。
少用一个塑料袋,就是给大海减负。会议室屏幕上,“无塑海洋”宣传片画面流动,蔚蓝海水漂浮塑料垃圾、受困海洋生物的影像触动人心。
“按平均每人每次用3个一次性塑料袋来算,22×3×21=1386,那大家每人总共少用了1386个塑料袋,按概率初步计算,那就有可能减少139个塑料袋流入海洋中。”吕淑果现场给大家做了道算术题,在她看来,每个人少用一个一次性塑料袋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顺手小事就是环保大事”。
“‘21天菜篮子养成计划’,是一种绿色生活方式的开启,同时也是绿色理念的传递。”活动现场,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副处长赵媛点明活动深意,“菜篮子养成计划”将源头减塑理念,巧妙嵌入居民最高频的生活场景——买菜,这看似微小的举动,实际上向参与者自身及其家庭成员传递了减塑意识。
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宋延巍也表示,环保理念只有扎根社区、融入日常,才能真正焕发生机,希望大家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将绿色环保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人心中。
减塑不再停留于口号,而是化为社区里真切可感的生活选择。日头渐高,活动散场。王莉莉、杨然心等社区居民代表,提着新兑换的竹编菜篮子步出社区会议室。
从渔民到市民,这些竹编菜篮子,将在王莉莉等居民手中,踏上新的“爱海护海旅程”——从一个竹编菜篮开始,守护蔚蓝海洋的行动,由辽阔的岸线逐步漫向日常生活场景。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