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小暑前后往往与初伏时间相近,“伏”代表阴气受阳气压制潜藏地下,而三伏天常呈现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的气候特征,因此有“热在三伏”的说法。“三伏”包含初伏、中伏和末伏,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钟军华表示,中医养生蕴含独特理论与方法,科学遵循这些养生建议,或有助于人们在炎热天气中维持身体健康。
饮食清淡:消暑祛湿有良方
饮食养生是关键环节。根据中医理论,夏季阳气外发、阴气内藏,人体消化功能可能相对变弱,建议饮食以清淡为宜,尽量减少辛辣、油腻、生冷食物的摄入。可适当选择具有清热解暑、健脾利湿功效的食材,如绿豆、黄瓜、苦瓜、冬瓜、西瓜等。绿豆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煮成绿豆汤饮用,既能补充水分,又可帮助清热解暑;黄瓜富含维生素与水分,具备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的效果;苦瓜具有清热消暑、明目解毒的功效,适合凉拌或清炒;冬瓜能清热利水、消肿解毒,做成冬瓜汤可补充水分与清热。西瓜作为夏季时令水果,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但因其性寒凉,脾胃虚寒人群尤其要注意控制食用量,以免引起肠胃不适。
作息与运动:遵循自然节律
睡眠和运动也是小暑养生的重要部分。夏季白昼长、夜晚短,人们可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规律,适当晚睡早起,但仍需保证充足睡眠。中午进行适量午睡,或能弥补夜间睡眠不足,对下午的工作学习有益。在运动方面,为降低中暑风险,不建议在烈日下进行剧烈运动,推荐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这类运动有助于锻炼身体、调节身心,从而增强体质,但运动强度和时长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合理安排。
夏日养心:保持身心平和
养心不容忽视。中医认为夏季与心相应,炎热天气容易使人情绪烦躁,心火亢盛。为维持身心健康,建议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大幅波动。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此外,适当按摩养心穴位也有帮助,如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摩此穴或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按摩该穴位或能起到养心安神、清心除烦的作用。不过,穴位按摩的效果因人而异,若有特殊健康状况,建议先咨询专业医生。
防暑降温:关注细节防护
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十分必要。外出时,建议佩戴遮阳帽、使用遮阳伞、涂抹防晒霜等进行防晒。为预防脱水,要及时补充水分,可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绿豆汤等。室内使用空调或风扇调节温度时,需注意控制室内外温差,避免温差过大引发感冒等疾病。
中医养生涵盖饮食、睡眠、运动、心理等多个方面。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存在差异,建议大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季节特点,合理调整生活方式,科学遵循中医养生原则,从而更好地预防疾病、守护身体健康,在小暑时节借助中医养生智慧,安然度过炎炎夏日。
三伏贴:冬病夏治的中医外治之法
三伏将至,还有一种备受关注的中医养生方式——三伏贴。三伏天时,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处于相对充沛的状态,此时腠理开泄,经络腧穴可能更为敏感,药物相对更容易渗透皮肤,天地阳气或可通过经络气血抵达病处,从而起到补充体内阳气、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便是三伏贴这一中医外治方法的原理。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特色方法,它依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内服或外用方药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使一些宿疾改善。而三伏贴作为“冬病夏治”的常见手段,在三伏天进行贴敷,能发挥较好的养生保健功效 。
三伏贴适应症主要集中在阳气不足的寒性疾病,常见于怕冷、怕风,喜热饮,受寒后症状加重的人群: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3、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老寒腿等。
4、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
5、特殊人群:体虚容易感冒、免疫力低下、体质虚弱、容易过敏、平常虚弱多病体质偏寒人群。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