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市已认定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4家,今年开展试创业实践活动宣讲与政策解读会38场,上半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4亿元,带动就业1527人。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创业“摇篮”育新苗 政策甘霖“润”沃土 海口多维度支持青年创新创业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07-15 09:48

创业“摇篮”育新苗 政策甘霖“润”沃土

海口多维度支持青年创新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今年来,我市人社部门落实一系列创业扶持举措:通过搭建创业课程体系、增强创业孵化效能,为创业新苗茁壮成长保驾护航;强化创业资金补贴、精简优化审批流程,以政策甘霖滋润创业沃土;依托创业培训、导师指导、资源对接等举措,持续激发创业活力,多维度搭建好青年创业逐梦舞台。

在椰城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上,创业新苗正加速成长,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持续显现,为城市发展注入蓬勃生机。截至目前,我市已认定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4家,今年开展试创业实践活动宣讲与政策解读会38场,上半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4亿元,带动就业1527人。

厚植沃土育新苗

“创业可以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入手,比如在学校学到的技能、生活中观察到的需求,都可以成为创业的基础。”近日,在海南省海口技师学院“求职指导”课堂上,教师正为学生讲解如何选择创业方向。

“可以选非专业对口的方向创业吗?”“怎么判断创业方向的市场需求?”面对学生们的踊跃提问,教师耐心解答:“跨界创业需结合兴趣与市场调研,判断需求可从身边观察、小范围试错起步,学校会提供实训支持。”在互动交流中,学生们的思路逐渐开阔。

如何帮助青年迈好创业“第一步”?作为海口市推进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好就业”示范项目内容之一,海口技师学院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创新搭建创业“启蒙-教育-实训”三阶段课程体系,在“求职指导”课程中融入就业创业路径规划等内容,以典型创业案例作为“养分”,持续为青年创业赋能蓄力,让一颗颗创业“种子”生根发芽。

7月11日,海南伍派创业孵化基地内,海南新途径教育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办公。记者 康登淋 摄

“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后,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扶上马、送一程’的温暖服务。”7月11日,在海南伍派创业孵化基地内,海南新途径教育有限责任公司教学负责人吕驰告诉记者,基地不仅硬件设施完备,还提供租金减免、政策推送等多项孵化服务。“我们的团队规模从不足10人扩大到20人,学员数量显著增长,这份成长离不开基地的支持。”吕驰说。

“作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我们配备办公区、食堂、宿舍等硬件设施,并为入驻企业提供创业指导、市场推广、政策对接及融资服务等‘一站式’孵化服务,目前已吸引65家企业入驻。”海南伍派创业孵化基地运营总监曾玲玲介绍,该基地将继续优化线上线下孵化平台,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等,助力更多创业项目加速成长。

近年来,我市持续健全创业孵化体系,为创业者厚植成长沃土。目前全市共有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4家,通过提供场地支持、创业指导、融资对接等全链条孵化服务,累计孵化企业607家,吸纳就业3000余人。从初创团队到成长型企业,一批批创业企业在创业孵化基地拔节生长,彰显出创业带动就业的强劲效能。

“试创”平台降门槛

“这款小银鱼去头去尾,只保留肥嫩部分,零食佐餐都合适。”“我们的椰子水从开椰到罐装在24小时内完成……”6月10日,在海口国际离岸创新大厦内,海口市“好就业”试创业实践活动“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比拼”火热开赛。活动设置主播、运营、场控角色轮换,锻炼选手复合型能力,助力青年在实践中成长。

活动由海口市人社局主办、海口技师学院承办,通过“试、教、练、赛、孵”五位一体的创新模式,采取“宣传发动、能力培训、模拟经营、实操比拼、成果转化、产业协同”的全周期服务,致力于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青年生力军。系列活动已开展数字化创业实训及试创业模拟经营竞赛28场,培育出“自贸港青年创品”等一批账号。

为提升青年群体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育青年创新创业力量,市人社部门还联动海口11所院校、10个产业园区,开展了海口市“好就业”试创业实践活动宣讲与政策解读会、创业训练营等,通过“线上+线下”双通道宣传,让更多青年在试创业实践里找准方向、积蓄动能。

6月27日,海口市“好就业”试创业实践活动首期创业训练营走进椰树集团,开启校企研学之旅。高校学员实地参观生产线,学习企业管理经验与创新文化,了解传统产业在自贸港建设中的转型实践。

“自动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转、传统产业焕发的现代化活力,让我感受到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蓬勃生机,更坚定了今后留琼发展的想法。”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大一学生段梦蝶说,“暑假期间我将参加科普志愿活动,在服务中观察需求、锻炼能力,为今后在海南就业创业积累经验。”

近日,市人社部门开展试创业实践活动,多所院校学生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锻炼创业能力。 主办方供图

此外,海口已组建试创业项目库和导师团。项目库目前收录61个项目,涵盖AI智能、跨境电商等领域,为青年提供可借鉴的创业模板;49名导师来自各高校、中职院校及优秀企业等,能够从政策解读、创业指导、人资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为青年试创业提供专业指导,助力青年高质量参与试创业。

政策“活水”注动能

“从银行了解到创业担保贷款优惠政策后,我先后两次成功申请贷款。申请流程简便、放款快捷,且利息远低于商业贷款,大大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创业青年符世云是海南龙俊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为扩大公司经营规模,2023年起,他先后申请了两笔2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车辆库存从20余辆增至100余辆,销售额也随之“水涨船高”。“‘真金白银’的支持让我们在创业之路上更有底气。”符世云说。

在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下,创业青年符世云公司车辆库存规模从20余辆增至100余辆,带动销售额显著提升。图为符世云(右)通过短视频推介公司二手车。记者 康登淋 摄

为更好地促进个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发展,海口实施创业担保贷款优惠政策,为个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最高30万元和400万元额度的贷款资金支持,并给予财政贴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在海口初次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正常运营1年以上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还可向市创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申请1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

如何让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红利精准“滴灌”更多创业者,助力他们走好走稳创业路?近年来,海口进一步降低创业担保贷款申请门槛,将小微企业申请材料由9项简化至4项,还增加了多个线上申请渠道,打通政策落地过程中的“梗阻”;在招聘会等就业服务活动上设置政策宣传区,通过工作人员讲解、发放折页等方式提高政策知晓度,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6月24日,在“产链赋能·才链未来”2025 龙华区新质生产力专场招聘会上,工作人员现场解读就业创业政策并提供职业指导。记者 康登淋 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入乡创业。为破解部分创业者因缺少反担保条件而面临的“贷款难”问题,市人社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开展“信用社区(村)”评估认定工作,通过“创业贷款+信用社区(村)”模式为辖区内居民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免除反担保,进一步激发创业活力。目前全市已挂牌“信用社区(村)”85个,发放贷款金额2.09亿元,直接带动了3674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市小贷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下一步该中心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帮扶政策,为创业担保贷款事业发展拓展资源,引导更多小微企业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同时加强重点群体创业培训,助力更多创业者在自贸港建设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记者手记 

织密创业扶持网络 助力青年敢闯善创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浪潮中,如何更好地激发青年创业活力,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当下,海口以推进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好就业”示范项目为契机,持续优化创业环境,为青年创业者搭建广阔舞台。然而,进一步助力青年敢闯善创,仍需在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上持续发力。

构建青年创业“激励升级体系”。可对创业满一定期限且运营良好的青年创业项目,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追加一次性成长奖励,奖励额度与带动就业人数、营收增长幅度挂钩,通过正向激励激发持续创业热情,让创业者获得更多成就感。

搭建跨域协同与校园联动平台。可设立专项合作基金,支持青年创业项目与外地技术、市场资源对接,拓宽发展空间。同时推行高校“创业学分置换”制度,将创业实践成果纳入学分体系,打通学业与创业的衔接通道,激发校园创业活力。

7月11日,不少创业者在海南伍派创业孵化基地洽谈业务。记者 康登淋 摄

强化创业赋能与资源共享机制。可开展“创业伙伴计划”,邀请企业家与青年创业者结对,不仅提供经验指导,更要共享商业人脉资源,助力突破发展瓶颈。设立青年创业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法律、财务、营销等专业服务机构资源,为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的服务。

青年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教育、服务、资金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只有进一步织密青年创业支持网络,全方位为青年创业保驾护航,才能让更多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在自贸港沃土上大胆探索、敢闯善创,为城市发展持续注入青春活力。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陈歆卓] [编辑:谢昀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