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南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一病区专家团队克服“肿瘤巨大、血型稀有、组织粘连”三重考验,成功为一名肿瘤术后复发患者,切除一直径达20多公分、重10斤的腹膜后脂肪肉瘤。
8月4日,患者王先生平安出院。
术后疏忽复查,肿瘤疯长
去年10月,60岁的王先生因查出腹膜后肿瘤,在其他医院接受了肿瘤切除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腹膜后脂肪肉瘤”。这类起源于腹膜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具有瘤体大、生长速度快、易复发等特点。
术后,王先生因工作繁忙未按时复查,直到今年7月反复腹胀不适,就医检查后才惊觉:肿瘤早已“卷土重来”,且出现疯狂的生长态势。
影像检查发现,患者腹腔中盘踞着一个20.6cm、形似哈密瓜大小的肿瘤,左侧腹盆腔、腹膜后、右侧腹壁等部位也发现多个肿瘤,这些肿瘤不仅像“藤蔓”般吸附包裹在左肾及腰大肌上,更将肠管、胃、肝脏、胰腺、脾脏等邻近脏器挤压得移位变形。
若不及时切除,肿瘤会加剧对肠管、胃等脏器的压迫,引发严重肠梗阻等问题,导致无法正常进食、消化功能紊乱,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王先生辗转多家医院,专家评估后均表示,由于病情复杂且手术风险极高,不敢贸然实施手术。
病情复杂,手术面临多重考验
随着病情持续进展,体内肿瘤疯狂生长,巨大的瘤体竟开始压迫心脏,导致王先生出现了呼吸困难,稍一活动便喘息不止,心率也持续加快,身体承受着难以言喻的折磨。
在四处打听后,王先生专程来到海南省肿瘤医院寻求一线生机。
海南省肿瘤医院、海南成美医院院长、知名胃肠外科专家余书勇教授和胃肠外科一病区副主任蔡耀庆等进一步检查评估发现,肿瘤不仅体积巨大,侵犯多个脏器,且位置较深,紧贴着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大血管。
不仅如此,由于患者此前接受过同类手术,腹腔内解剖结构早已改变,肿瘤与脏器组织粘连严重,边界不清,手术操作空间极度受限。
更为棘手的是,患者血型为O型RhD阴性,即俗称的“熊猫血”,该血型在人群中占比极低,血液储备稀缺,术中用血保障面临考验。一旦术中不慎损伤,短时间内将大量出血,危及生命。
精密协作,专家团队“拆弹式”精准实施手术
患者生命至上。为确保手术万无一失,余书勇教授组织多学科会诊,对病情进行全面剖析,并针对性地制订了详细周密的手术方案。同时,输血科也提前行动,积极联系海南省血液中心,充分做好患者手术备血工作。
蔡耀庆介绍,术中探查时发现,情况比预想更加糟糕,巨大的瘤体几乎塞满了整个盆腹腔,网膜和腹盆腔里还散布着大大小小近20个肿瘤病灶,与横结肠、胃、左肾、脾脏、胰腺形成了致密粘连,俨然构成一个复杂的“肿瘤卫星城”。
最终,专家团队如“拆弹般”耗时7个小时,精准实施“肿瘤歼灭战”,不仅完整切除了主瘤体,更在毫米之间将肿瘤与左肾及脾脏精准分离,顺利将所有肉眼可见转移肿瘤病灶“一网打尽”。
蔡耀庆表示,腹膜后脂肪肉瘤复发时往往生长迅速,还可能侵犯周围脏器或发生转移,大大增加治疗难度。他特别提醒:术后务必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早期发现的复发病灶通常体积较小、侵犯范围有限,此时进行治疗不仅手术难度低,还能最大程度保留脏器功能,提升治疗效益。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