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在中国天气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气候行动生态伙伴大会上,《海口市以绿色低碳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入选“政府园区气候行动”类典型案例,这是该案例继入围2024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论坛《城市治理典型案例》后,再次入围国家级典型案例。
近年来,海口以气候适应为方向,从城市系统和管理的角度融入绿色低碳,从政府决策、政策执行、市场主导、公众参与等方面不断变革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海口实践”。2024年5月,海口市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热带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之路。
海南能源交易大厦内,中庭的“绿谷”使得自然空气在大厦里循环流通。记者 孙士杰 摄
A 数据赋能 强化气候环境管理
气候适应型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够有效应对暴雨、雷电、强风、雾霾、高温、干旱、尘沙、霜冻、积雪、冰雹等恶劣气候,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生态安全相对可靠的城市。
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口作为典型的南方滨海城市,受东亚季风和台风的双重影响,存在暴雨、城市内涝等气候问题,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强风暴潮入侵等严峻挑战。为此,海口创新建立极端天气“两机制、一指引”工作模式,推动气象灾害损失下降至目前的1%—3%。不仅如此,海口还通过道路改造、积水点改造、排水道清淤等方式,尽可能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月11日午后,位于龙昆南路的一处单点雨量站前,市气象局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并清理雨量器内的落叶和杂物。目前,海口市易涝点周边区域已建成35个积涝监测点、14个单点雨量站,它们就像城市内涝预警的“千里眼”,能够实时捕捉道路积水变化,定时传回数据。
近年来,海口市气象预报准确率逐年提升,气象预报精确到1公里、逐小时更新,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60分钟,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超过90%,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月尺度气温预测准确率评分提升到84.9。海口还建成了灾害性天气监测体系,形成了涵盖地面、高空、海洋、环境等领域的综合观测业务体系,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全覆盖。不仅如此,市气象局推出了全国首个专业“晚霞预报”系统,可精准预测未来3天的晚霞景观,为“气象+旅游”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市气象局工作人员通过积涝预报系统关注数据变化,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城市交通主动脉安全畅行。 记者 康登淋 摄
B 生态为底 彰显滨海城市特色
城市建设,必须立足实际,体现特色。生态是海口最美的底色,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大海,葱郁的绿植,都是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要素。
8月8日,一场大雨过后,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里空气清新,地面没有因下雨产生积水,市民悠闲散步的身影随处可见。“公园就像一块‘海绵’,雨水落地即渗,几乎不会积水。”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凤翔湿地公园内的水域滞蓄雨洪,有效缓解了下游的防汛压力。此外,由于海口夏季降雨集中,且具有高温、高湿、强降雨等热带岛屿气候特色,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等举措,持续增强城市蓄洪排涝能力。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助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8月12日中午,天气炎热,记者在友谊国贸城看到,该商场沿着原有建筑边缘加建了有盖顶棚,形成建筑首层遮阴步行空间;建筑二层架设有盖廊桥,贯通区域楼栋;中庭广场也加建了现代化遮阴有盖顶棚,在保证自然光进入的同时,结合绿化景观,形成约1000平方米的半户外空间。“加盖遮阴顶棚后,太阳晒不到,不会觉得热。”市民张晨溪说。
在海口,这样的绿色建筑并不少见,位于江东新区的海南能源交易大厦,办公空间围合出富有流动性的中庭“绿谷”,使得自然空气循环流通;“无废工地”海南中心项目采用可循环利用钢模板、第四代空中造楼机等先进技术,显著减少了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如今的海口,绿色发展底色越来越浓,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海口新批复绿色建筑141项,总面积约702.23万平方米。
海南中心项目采用可循环利用钢模板、第四代空中造楼机等技术,减少了建筑废弃物的产生。记者 孙士杰 摄
C 多方合力 打造气候韧性社区
沿着椰城海岸线,分布着北港岛、荣山寮、三联村等众多渔村,因此,结合自身特点,以“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公益援助”的方式,依托滨海自然景观及独特的渔业文化优势,以适应气候变化为主线,探索从单一渔业向“渔旅融合”多元发展路径,是海口打造适合热带滨海气候韧性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海口,越来越多的市民身体力行,践行着绿色、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8月9日,在荣山寮村“海洋记忆”废弃渔具改造工作坊里,渔民录兴与记者分享渔具设计的巧思。“你看这渔网碎片,配合布条、铁丝和灯泡,能制作出很好看的灯罩;浮木搭配贝壳或渔网,也能设计出独特的风铃或挂画。”录兴说,采用废弃渔网等物品做手工,可以避免其重新流入海洋,造成污染。
眼下已临近开渔季。8月12日下午,北港村里,不少渔民正在细心检修渔船。“马上开渔了,打捞海洋垃圾的工作也可以正常开展起来了。”渔民陈明林告诉记者,以前渔港附近水面上总是漂浮着一些塑料垃圾,大家参与打捞垃圾的行动后,海洋和人居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有630余艘渔船、2200余名渔民加入“无塑海洋”行动,覆盖我省3个市县、6个港口,成为海洋垃圾治理的重要力量。
为高标准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2024年12月,海口印发实施《海口市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12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到2035年,海口将全面建成智慧、安全、宜居、韧性的城市,有效防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
“在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海口融合自然智慧与现代科技、统筹生态效益与民生需求的创新实践,正重新定义热带滨海城市的发展范式,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多可能性。”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口将持续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区域格局,有效应对因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损失,高标准打造低碳绿色生态之城。
远眺海口湾一带,碧海蓝天,美景如画。记者 杨鹤 摄
记者手记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
□记者 黎越
海口地处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全年日照时间长,每年的4月就开启“夏日模式”。漫步龙华区,骑楼老街连廊为行人撑起一方凉爽之地;探访秀英区,火山石建起一座座民居,是原住民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充分展现了椰城人民立足实际的生活智慧。
作为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如何降低极端天气对城市带来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椰城必须交出的答卷。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由于海口天气炎热,海滩、商圈、文体场馆和公园等场所常常成为市民游客青睐的好去处。因此,海口通过增加水体面积、扩大绿地规模,利用自然蒸腾作用降低环境温度。同时,优化城市通风廊道设计,引导空气流通以加速热量消散。此外,还应在商场、步行街等建筑布局中融入气候适应型设计,通过遮阳挑檐、通透结构实现自然降温。
打造气候适应型城市,仅靠政府和企业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选择简约、绿色的生活方式。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因地制宜,指导企业和社会公众做好极端天气下的应对防范工作,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