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3只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现身秀英区西秀镇博养村。这是继去年后,黑脸琵鹭第二次造访海口西海岸,这些可爱小生灵的频频到访,成为海口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见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四五”以来,海口坚持“生态立市”,以制度创新破解生态治理难题,以系统思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空气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修复、绿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优化等领域持续突破,以坚实步伐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海口样板”,加快海南自贸港核心引领区、“六个之城”建设。

在龙华区金盘路金碧·大地豪庭小区,垃圾分类的相关标识随处可见。记者 康登淋 摄
碧海蓝天招牌越擦越亮
碧海蓝天是海口最鲜明的生态底色,这份底色,藏在市民大众日常的惬意时光里。市民王浩喜欢骑行,他经常沿着白沙门公园,过钟楼,穿行万绿园,一路向西最终抵达西秀海滩。“在蓝天白云下骑行赏景,呼吸着清新空气,幸福感十足。”他在朋友圈分享于椰风海韵中骑行的快乐。
这份日常的惬意,源于海口持续擦亮的空气质量“金字招牌”。2023年、2024年海口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分列第一、第二,这份亮眼成绩单,不仅是政府治理的成果,更是每个市民切身感受到的“生态福利”。
好成绩的背后,是全链条、精细化的大气防治举措在默默支撑。海口在全省率先推行机动车冒黑烟非现场抓拍,执法人员定期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测与黑烟车专项抓拍,不放过污染源头;针对老旧车辆,政府主动发放补贴,引导车主“以旧换新”。琼山区更是以此为抓手,打造出大气污染防治的“样板区域”,PM浓度常年保持低位。
海口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24年海口环境空气六项污染物中,除PM2.5)和臭氧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PM2.5)四项指标已连续10年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近年来,海口的生态实践更是频频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现中国生态保护的“海口智慧”。去年,北港岛“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公益援助”合力守护海岛生物多样性的故事,亮相第16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6);荣山寮村村民靠智慧与汗水提升村庄气候韧性的实践,登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今年11月,202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期间,“海口实践”3次亮相会场,全方位展示“政府统筹引领+企业路径探索+公众积极参与”低碳绿色生态之城。

11月23日,秀英区荣山寮村渔民将打捞上岸的海洋垃圾放在分类点。 记者 石中华 摄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小区引入智能清洗设备,厨余垃圾投放不脏手,比以前省心不少。”近日,在金碧·大地豪庭小区垃圾分类屋前,业主刘在乐将厨余垃圾桶倒扣在智能清洗机上,很快桶壁被清洗得干干净净。
2020年10月1日起,海口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引领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截至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保持在40%左右,资源化利用率超85%,无害化处理率100%,基本实现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农村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屋(亭)全覆盖。
在秀英区西秀镇荣山寮村,“垃圾不落海,打捞带回港”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村里20多位渔民主动加入“护海小队”,他们在捕鱼间隙会顺手打捞海面漂浮的塑料垃圾,返航时统一交给村里的垃圾分类点。老渔民王雨章便是其中一员,他常说:“大海养活了我们一辈子,现在该我们护着它了。”
11月25日,海口国家高新区云龙产业园机器轰鸣,全自动生产线上,一件件全生物降解材料产品接连下线,远销国内外市场。目前,云龙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产业集聚地已有12家企业投产,年产能约8.8万吨。如今,全市重点行业场所禁塑达标率已达85%,“无塑生活”正成为海口的新风尚。
“无废城市”建设是海口守护生态的重要一环。目前,海口“无废细胞”建设已扩展到14种类型,建成32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打造的“无废医药企业”入选国家“无废供应链”研究案例。
海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向“新”。2024年推广新能源汽车8.2万辆、同比增长22%,市场渗透率达57.5%;公共领域,全市1942辆公交车清洁能源占比达88.9%。

海口国家高新区云龙产业园裕同科技环保及高端包装产业基地一期产销两旺。 记者 康登淋 摄
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下楼就是小公园,环境整洁优美,还配套了健身设施,我们常来园内锻炼身体。”近日,椰新园、振发小游园等海口10个“口袋公园”陆续建成开放,赢得广大市民群众一致好评。优质绿色空间,承载着市民的幸福生活。截至2024年底,海口建成区绿地面积9148.12公顷,绿地率40.33%;城市公园绿地面积2639.3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平方米。
在生态修复上,海口持续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2020年以来,海口清退养殖塘8115亩;新种红树林4590亩,修复现有红树林9600亩。海口还充分利用“湿地+”模式,在国内首次实现红树林入城,推动红树林种植范围扩大到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截至202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39.6%,湿地保护率50.74%。
“十四五”期间,全市共实施水务项目86个,实际完成投资75.5亿元。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南渡江引水工程建成投产,实现松涛水库与南渡江双水源联合调度,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南渡江龙塘大坝枢纽改造工程主体完工并通过蓄水验收,显著提升南渡江下游防洪与供水能力;全省规模最大的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滨江西污水处理厂投产运行,日处理能力达30万吨,极大缓解主城区污水处理压力……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椰城海口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护花使者”周缘:
让水菜花成为生态与民生的“双向信使”
11月27日,在龙华区城西镇坡崖村的“稻花共生”试验田里,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菜花舒展着洁白花瓣,嫩黄的花蕊轻触水面,漾开 一圈圈细碎的涟漪。“水菜花是水质监测员,水质好的地方才生长。”海口火山田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周缘一边在本子上登记水菜花生长情况,一边讲述他与水菜花的不解之缘。
2020年,面对湿地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为保护好羊山地区珍稀植物水菜花,周缘带领团队在玉龙泉西湖、昌旺溪等关键区域开展系统性清理,全年清除入侵植物超2万平方米。同时,他组织开展了6场湿地利用农技培训和能力提升培训活动,推动湿地保护可持续与农民生产结合;走进乡村小学开展13次湿地保护宣教,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生态保护的种子。
通过持续监测羊山湿地8个濒危水生植物栖息地,周缘团队撰写的《海南羊山濒危水生植物群落现状评估报告》为政府保护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2022年,他探索的“水菜花—水稻”共生型湿地农业在坡崖村落地试验,将水菜花变为“生态稻米”的品质代言,实现亩产收益翻番,吸引村民主动参与湿地友好型生产。
周缘进一步拓展“湿地+农业+旅游”融合路径,在田埂种植经济作物、引入生态养殖,推动6亩试验田成长为多业态融合的示范窗口。如今,水菜花摇曳的稻田不仅产出高价生态大米,还成为亲子研学、农耕体验的热门场地。
“海口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课堂。我的梦想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村民成为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受益者。”周缘说。

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大批白鹭栖息。 记者 石中华 摄
记者手记
守护蓝天碧水 擦亮生态名片
漫步海口街头,蓝天映碧海,红树立湿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惬意场景,正是“生态立市”战略的生动注脚。从空气质量连续领跑全国重点城市,到红树林修复成效显著,再到“无废城市”建设走在前列,海口用实打实的治理成果,诠释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垃圾分类的参与者,到护海小队的志愿者,守护海口生态环境的共识,凝聚万千群众力量,也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但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终点,仍需持续发力。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红树林、守护海岸线的群众获得更多实惠;加大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扶持力度,破解“禁塑”落地中的成本难题;借助自贸港政策优势,推动绿色产业与文旅、科技深度融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生态是海口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始终坚守生态底线,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才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画卷常新,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海口样板”更加亮眼。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