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后,海口1700余艘渔船根据天气情况陆续恢复出海作业。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1700余艘渔船陆续出海作业 赶海寻鲜解锁渔文旅新活力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08-20 10:17

8月18日22时许,点点渔火划破美兰区新埠街道三联社区亮脚港的夜色。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渔民王光武驾驶的渔船载着满仓渔获返回渔港。翘首以待的鱼贩,慕名前来的市民游客迅速围上前去,争相抢购马鲛鱼、斗鲳、兰花蟹等肥美海鲜。

为期三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后,海口1700余艘渔船根据天气情况陆续恢复出海作业。连日来,记者走访多个渔村码头发现,海口渔民的开渔季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生动图景:有的渔民在远海发布短视频同网友互动,满载而归时早有“粉丝”现场守候;有的则留在岸上,将渔家生产生活元素转化为旅游资源,在耕海与兴旅之间,走出了一条振兴渔村的新路子。

2025年海口荣山寮开渔季活动现场,精彩的表演吸引游人驻足观看。记者 石中华 摄

开渔前后 从船歇人忙到渔获满仓

8月15日,亮脚港里一派繁忙景象,机械检修的嘈杂声、物资搬运的吆喝声交织成开渔前生气勃勃的序曲。王光武在自家门前席地而坐,娴熟地“飞梭走线”,修补渔网。不远处,几名渔民正在清理定置网铁柱上的藤壶与贝壳,逐一换下磨损的绳索。相似热闹的场景同样在秀英区西秀镇的荣山寮村上演,渔民符世能家的小院里,渔网与浮漂球堆成小山,他与爱人相互配合,修补着渔网的破漏处;渔民周儒冲则蹲在渔船旁,专注调试着电机,“设备妥帖了,安全才有底,收成才稳当。”

开渔前夕,渔民的岸上生活精彩纷呈,不少人忙着“充电”。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基础建设科科长冯亮介绍,今年休渔期,海口举办了渔业安全生产培训、大中型渔船船东(长)培训和海上应急救援演练。“从理论教学到实操演练,从海上避让规则到船舶设备检查,课上讲的都是干货。”渔民王永顺深有感触地说。

8月19日,新埠岛海鲜大世界里的海鲜品种丰富,摊主喜笑颜开。记者 苏弼坤 摄

随着开渔号角吹响,千帆竞发,出海捕鱼。8月18日晚,亮脚港码头,不少选购到心仪海鲜的市民游客直接走进村内的大排档、农家乐,将“战利品”加工成一道道美味佳肴。清蒸、白灼、烧烤……做法各不相同,只为第一时间呈现鱼肥虾美的这口“鲜香”。8月19日,新埠岛海鲜大世界摊位上叫卖声此起彼伏;市民符先生手里拎着刚选好的海虾、海鱼,笑着说:“开渔了,就一定要尝尝新鲜的海味,这是我们老海口人的情怀。”海口丁村火车头万人海鲜广场同样人气爆棚,爆炒鱿鱼、海鲜糟粕醋等佳肴摆满餐桌,食客们大快朵颐,不少人兴奋地赞叹道:“每一份来自海洋的礼物,都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转型实践 从靠海吃海到文旅兴海

8月16日,“渔见荣山寮·潮涌向未来——2025年荣山寮开渔季”在荣山寮村开幕。当天,渔村弥漫着喜庆的氛围:渔船升起帆旗,舞狮队翻腾跃动,鼓点铿锵震耳,舞者身姿曼妙;海边长桌宴沿沙滩铺开,海风裹挟着杂鱼煲、油焖大虾的香气;沙滩露营地灯火通明,天幕招展,游客们围着烧烤架谈笑风生……正在帮客人搭帐篷、摆桌椅的荣山寮村渔民吴道林说:“休渔期我支起帐篷做旅游业,现在开渔了,不出海时还能挣到旅游钱。看着大家这么喜欢我们村,感觉特别自豪。”

8月16日,小朋友们在海口荣山寮村举办的海边长桌宴上品尝美食。记者 石中华 摄

“渔三代”王绥枫经营的沙滩餐酒吧成为开渔节期间的热门打卡点。他站在沙滩上支起的烧烤架前,一边为客人烤鱿鱼,一边笑着告诉记者,以前家里只靠捕鱼过日子,收入时好时坏,现在开了餐酒吧,旺季时收入很不错。

同样作为“渔三代”的陈衍胜在村里开了家渔家乐,成为海口传统渔业向文旅业转型的缩影。开渔节当晚,小院内宾客满堂,“遇上周末和节假日,来村里玩的人更多,小院的生意也更好。今天一张桌翻了好几次台,一家人都来帮忙。”陈衍胜忙得几乎抽不出空来接受采访。

8月19日,在美兰区新埠街道三联社区亮脚港,渔民正忙着整理物资,准备出海捕鱼。记者 杨鹤 摄

这些从“耕海牧渔”转向“岸上发展”的成功案例,在海口并不鲜见。8月16日下午,2025美兰渔村龙舟赛月赛的号角在新埠岛星海湾吹响,16支队伍在200米长的赛道上竞渡,桨叶起落间浪花翻飞,引得岸边数千观众呐喊助威。“今年三联社区购买了3条龙舟,渔民们水上运动经验丰富,端午国际龙舟邀请赛拿了2个冠军,期待在美兰渔村龙舟赛季中还能取得好成绩。”三联社区党总支书记蔡仁儒介绍,龙舟赛的举办,不仅有助于锻炼渔民的体魄,还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渔村,促进乡村高效发展。

人海共生 从补齐短板到探索新路

渔文旅的融合发展让渔村焕发新生,但机遇的到来也伴随着挑战。荣山寮村驻村第一书记严雨认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渔村长足发展的根基,只有不断提升村庄的硬件水平,才能优化游客体验,吸引消费,从而为渔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在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韩寒看来,近年来,传统渔村面临着渔业资源减少、作业海域被压缩等挑战,渔民们过去“靠海吃海”的生活也要面临转型。“要信任渔民的生存智慧,比如有的渔民通过社交媒体卖海鲜,有的通过短视频分享赶海日常,还有的尝试开办‘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生态养殖与休闲渔业。”韩寒提出,应该给渔民更多发展自主权,让他们结合自身优势摸索发展路径。

“海口可以围绕旅游和康养,把渔业元素融入现有项目,比如打造海鲜康养餐、鱼疗体验等,避免同质化竞争。”海南大学海洋生物与水产学院教授顾志峰指出,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近海养殖清退工作,鼓励渔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发展工厂化养殖、深海网箱养殖和休闲渔业。顾志峰建议,海口可充分利用环岛旅游公路的优势,把渔村渔港串联起来,形成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多停留、促消费。

如今,海口的渔民正在“耕海牧渔”与“岸上发展”之间寻找平衡,而渔文旅融合的深度实践,不仅让“开渔”从渔民的“独乐乐”变成全民的“众乐乐”,更让传统渔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的深化、市场创新的推进,这些傍海而生的渔村,必将书写出更精彩的“人海共生”篇章。

记者手记

在渔火与烟火间探寻渔村振兴之路

8月18日,记者夜访亮脚港,渔民王光武的渔船刚靠岸,满仓渔获便引得市民游客争相购买。他喜欢拍摄渔村、渔民的日常视频并分享在多个社交平台,让“去渔村买海鲜”从老海口人的情怀,变成更多新海口人追逐的新鲜事——这是海口渔村“开渔”图景的新变化:渔火与烟火相融,传统与现代碰撞。

荣山寮村的转型甚是鲜活:“渔三代”王绥枫的沙滩餐酒吧、陈衍胜的渔家乐人气爆棚,渔民吴道林支起露营帐篷,挣起了“旅游钱”。渔民们不再只盯着渔获收成,而是把渔家生活变成旅游资源,实现从“靠海吃海”到“文旅兴海”的主动突破。

但要让这欣欣向荣的景象“活力不竭”,仍需多方发力。首先,要补齐渔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解决停车、如厕、游乐项目等需求,方能留住游客;其次,应因地制宜,深挖渔文化附加值,避免渔村的经营模式陷入同质化困境。让游客不仅能吃海鲜、看大海,还能学织网、识渔获、体验赶海,从“一日游”变“多日留”。

最后,发展的核心在人。相关部门可为王光武这些探索者提供短视频培训、创业补贴等支持,让个人经验成为集体发展思路;为敢于转型的“新渔民”提供文旅运营指导、品牌包装支持与客源引流服务,让一个个单打独斗的新业态,成长为有口碑、有客流的稳定产业。

海口渔村振兴,既要守护“渔火”里的传统,也要拥抱“烟火”中的机遇。当基础设施更完善、特色更鲜明、渔民更有底气时,这些村落定能在“人海共生”中书写更精彩的故事。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雷蕾] [编辑:杨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