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在沙子上暖暖的,海风裹着点咸甜的味道,一切美不胜收。”近日,来自湖南张家界的游客在新海湾荣山寮的沙滩上感受着海边漫步的惬意,对这里的美景赞不绝口。
游客对这份美好的旅游体验,源于海口对785.0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与81.63千米海岸线的精心守护。为进一步推动全省首个省级全域美丽海湾城市建设,日前,海口发布《关于推进海洋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打造全域美丽海湾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30年,海口市建成“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国家级全域美丽海湾。届时,从西海岸的落日余晖到东寨港的红树林影,从海口湾的都市风情到新海湾的渔村韵味,市民游客的亲海体验将得到显著提升。
从高空俯瞰海口,城市与江海相融,高楼林立、跨海大桥在光影里舒展,薄雾轻笼处,新旧景致交织,椰城清晨美极了。记者 杨鹤 摄
强化顶层设计 下好环保“先手棋”
落日为幕,潮声作和,白鹭、海鸥等各种鸟类悠闲漫步……8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新海湾湾区内的荣山寮村,新兴业态与传统渔村建设融合发展,呈现出渔业文化与生态保护的共生图景。近年来,海口在此建设绿色产业型美丽海湾,布局临海产业并构建绿色低碳体系,持续完善环境风险防控。
站在新海湾向远处眺望,海风吹拂下,一艘艘轮船从海口新海港出发,穿过琼州海峡的层层浪花,驶向对岸的徐闻港。港口,是发展机遇,随之带来的还有需要环境治理的现实。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科负责人介绍,为规范航运企业污染物处置,海口多部门联合落实六联单制度,要求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进行闭环管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保护水体环境。
沿着海岸线向东,在海口西海岸带状公园,清凉的海风中,不少市民游客在此散步、戏水,享受着亲海好时光。“2019年,海口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评审。”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旨在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恢复和提升生态功能,整治和修复海口西海岸、海口湾和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环境受损区。
通过“蓝色海湾”整治项目,海口已完成修复海岸线4.6千米,形成干滩总面积24.3万平方米,完成滩肩补砂152.51万立方米,构筑生态潜礁5147平方米,不遗余力开展美丽海湾建设。
此外,为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海口实施分区管控生态修复,在东寨港湾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体系,划定50平方千米近岸海域、20平方千米国家级公益林、15平方千米陆域等生态管控区,并实施江东新区防潮堤与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及海堤治理提升工程,治理长度3.96千米,构建200米宽的绿色生态防潮体系,不断提升海岸景观生态功能和灾害防御功能。
8月21日,游客乘坐电动观光车在海口西海岸海边游玩。记者 石中华 摄
“无废理念”融入治理 勾勒和谐共生美丽湾区
穿上救生衣,拿起打捞网,8月21日,在世纪公园附近的海面上,几艘印有“海上环卫”大字的船只缓缓驶来。对于海口而言,“海上环卫”已不是新鲜事,而是海漂垃圾治理的日常操作。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海口开展“海上环卫”试点工作后,建立起海域保洁收集、打捞、运输和处理全流程作业模式,通过人机结合和海陆空立体作业的方式,确保垃圾“随有随清”,海岸带垃圾清除率达100%,岸滩洁净成为常态。
同时,海口将“无废理念”融入美丽海湾建设,不断提升海湾环境“颜值”。18日,记者在“无废景区”假日海滩旅游区看到,海面上,环卫工人驾驶作业船忙着打捞垃圾;海滩上,沙滩保洁车沿着海岸线来回穿梭,将沙子里的烟头、小石块、塑料瓶和海里的漂流废弃物一一清理出来。“假日海滩旅游区的每一个垃圾收集设施都有它的‘责任人’,根据游客密度及时清理,避免固体垃圾进入沙滩、海湾。”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景区还通过推广电子门票,降低固体废物对海滩的污染。
海洋是渔民朝夕相处的家园,“垃圾不落海,打捞带回港”已成为海口渔民的共识。2024年12月,北港岛渔港正式加入“无塑海洋”示范行动,成为海口继三联渔港后第2个“无塑海洋”行动示范渔港。今年4月,市生态环境局秀英分局联合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在荣山寮渔港向渔民们发起倡议,倡导渔民将在捕捞作业中发现的塑料垃圾带回海岸进行回收。
如今,沙滩上,游客主动带走垃圾进行分类;海滩边,市民利用保温杯携带饮品,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践行着“无废理念”,共同打造人海和谐的美丽湾区。
在海口湾世纪公园云洞图书馆旁,市民游客在海岸边欣赏落日美景。 记者 杨鹤 摄
共建共治共享 守牢亲海安全底线
8月的北港岛,树影婆娑,鸟儿低飞,中华鲎在滩涂下静静生长……一张“生态保育型”的美丽海湾名片在此形成。然而,不久前发生的不文明赶海行为,不仅影响到了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也给当地生态保护带来了挑战。
为此,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守牢亲海安全底线。8月11日,北港村村民委员会发布了文明赶海倡议书,提出村民和游客严禁进入自然保护区、不踩踏海草床、禁用破坏性工具、禁止乱扔包装袋和塑料瓶等一系列倡议。
“请不要穿越红树林赶海,请不要伤害海草和中华鲎,请不要乱扔垃圾”……15日,记者在北港岛看到,为规范近期市民游客出现的不文明赶海行为,东寨港保护区的浮标界限安装了一排显眼的标识牌,内容为“禁止进入自然保护区”。同时,演丰镇和北港村已组建起志愿者团队,除了入口处有志愿者引导游客停车外,保护区警戒线处也有志愿者值守,环卫人员来回巡查,及时清理滩涂上的垃圾。
北港岛的生态实践,正在成为不少高校社会实践的生动案例。8月18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个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到达北港村,开展为期6天的调研活动。6天里,实践团队在北港滩涂开展中国鲎的监测调查,了解特色生态资源现状;并与北港村委会等相关负责人开展座谈,为他们梳理发展瓶颈。
“赶海的人们裤脚卷到膝盖,手里拎着小桶,躬身于沙滩上寻找着什么……但鲜活的生机里藏着我的隐忧:这般无节制的赶海,会不会悄悄破坏这片海域的生态?”面对北港岛赶海与生态保护需要共同推进的困境,实践团团员潘冠丞在实践后提出了建议,“可以让企业与村集体联手打造赶海研学游。游客体验赶海后,再参与生态保护课程,既能为村里增收,又能提升护海意识,让生机与生计同行。”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一座悬于内海的小岛,再到如今备受游客欢迎的赶海胜地。北港岛的居民与众多关注此地发展的高校学子、环保组织人士,共同打造起“生态保育型”的美丽海湾,《实施意见》明确,东寨港湾将建立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承担红树林整治与修复、绿色低碳发展、渔旅融合生态文化名片打造等重点工作任务。
今日的海口,城因湾而美,产因港而兴,人因海而富。《实施意见》还围绕深化陆海污染系统治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6个方面提出了25条具体举措,不断提升海湾保护“含金量”、涉海产业“含绿量”和“含新量”。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北港岛案例为示范,进一步探索美丽海湾建设中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北港岛实践”,推动实现生态共建、共治、共享。
海口湾亲海空间的绿化、休闲设施不断完善,环境越来越宜居,成为市民游客观光打卡的好去处。 记者 杨鹤 摄
记者手记
你我同行,打造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
近年来,海口发挥生态环境与海洋文化融合发展优势,全域建设美丽海湾。这是海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样本。
记者采访中,感受到市民游客对海口建成国家级全域美丽海湾城市充满着热情与期待。海口美丽的海湾风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沙滩上放松闲适的休闲方式,都是他们到此一游的理由。同时,许多本地市民对保护这片赖以为生的“祖宗海”,也怀揣着相同的共识。
近日,针对北港岛出现的不文明赶海行为,相关部门迅速作出反应,我们应为其点赞。但光是简单的呼吁还不够,相关部门可用浮标划出固定区域,明确“此处可赶海,彼处是保护区”,或将分散的赶海游客组织起来,由专人进行指导,避免对潮间带中栖息的小精灵造成伤害。
打造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从来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游客来海滩游玩,图的是亲近自然的乐趣,若能多带走一个垃圾袋、少带来一个饮料杯、听从志愿者引导,也是为保护美丽海湾尽了一份微薄之力。此外,职能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力求实现海洋生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共赢。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