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8月27日消息(记者杨玲 特约记者许晶亮)在琼山区滨江街道北冲溪社区,一间不大却温馨的“暖新驿站”正悄然成为快递、外卖小哥们奔波路上的“歇脚地”、风雨中的“避风港”。但它所承载的,远不止于此。越来越多的小哥推门进来,喝口水、看本书、聊会天,甚至……主动拿起扫帚、修剪花木、整理物资。他们不再只是被服务的对象,更成了驿站的“主人”。一场场暖心“双向奔赴”,正在这里悄然发生。
北冲溪社区“暖新驿站”。(琼山区供图)
故事一:一把扫帚,扫出归属与温情
午后,驿站管理员小李刚整理完书籍,一转身,发现快递员小陈正拿着扫帚,仔细地清扫着门口的落叶和灰尘。
“陈哥,你怎么扫起地来了?快放下,我来就行!”小李赶忙上前。小陈摆摆手,脸上是朴实的笑容:“我天天在这休息、喝水,这儿就像我第二个家。看到家门口有点脏,顺手打扫一下,不是应该的嘛?”
快递员对驿站进行打扫。(琼山区供图)
简单一句话,道出的却是最真挚的情感。一把扫帚,扫去的不仅是尘埃,更是服务者与受服务者之间那道无形的“墙”。
故事二:一把剪刀,修出共建与风景
夏日的雨水丰沛,驿站的绿化带长得特别快。周末的清晨,快递小哥王师傅送完早高峰的单子,将电瓶车停在驿站门口。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快步走进来休息,而是从自己的电瓶车后箱里拿出一把园林剪,径直走向驿站旁过于茂盛的草坪。
工作人员正准备联系园林工人,却惊讶地发现王师傅已经熟练地修剪起来。他不仅修整了草坪,还为旁边的灌木做了造型,手法专业得让人惊讶。
“我看这草有点长了,顺手修一修,驿站环境更美,大家心情也好不是?”王师傅一边熟练地修剪着枝叶,一边笑着说,“平时都是驿站服务我们,今天也让我为驿站做点小事。”
王师傅修整草坪。(琼山区供图)
原来,每位劳动者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技能,而驿站给了他们展示的舞台。一剪一刀,修剪出的是共同经营的社区风景,也是日益清晰的“主人翁”意识。
故事三:一箱清水,流淌善意与默契
驿站入口处设有一台免费矿泉水冰柜,是许多奔波劳碌的骑手们补水充电的重要站点。一天下午,快递配送员老刘进来取水时,发现冰柜里矿泉水即将见底,而驿站工作人员正忙于接待一批前来参观的社区居民。
老刘二话不说,默默走到仓库角落,利落地搬起一箱新的矿泉水,熟练地拆开包装,将一瓶瓶水整齐地码入冰柜,还将柜门外侧擦拭得干干净净。
“刘大哥,太谢谢你了!我们刚才实在忙不过来……”工作人员事后连连道谢。“这有啥谢的?”老刘擦了擦汗,“这水我们天天喝,我来摆正合适。你们忙别的更要紧的事去!”
一次次顺手之举,一箱箱清凉之水,流淌出的不仅是解渴的甘泉,更是邻里相守、互助友爱的温暖善意。
暖“新”更暖心,驿站成为基层治理“新样板”
琼山区滨江街道的“暖新驿站”,从一开始,就不止步于一个提供便民服务的物理空间。通过打造主题阅读角,引入惠民文化活动,提供优质书籍,持续释放着文化的吸引力;它更通过日常点滴中的尊重与关爱,营造出了一种“家”的归属感。
正是这种归属感,让穿梭于城市楼宇间的“三新”群体,愿意在这里驻足,更愿意为之付出。
从“被服务”到“去服务”,从“受益者”到“建设者”,快递、外卖小哥们的角色转变,标志着“暖新驿站”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升华。它不再是单向服务的提供点,而成为了一个促进新就业群体与社区居民互动融合的开放式平台,一个传递城市温度、促进社区共治的生动缩影。
传递城市温度、促进社区共治的生动缩影。(琼山区供图)
细微之处见真章,平凡之中显深远。滨江街道以“暖新驿站”为支点,撬动起了新群体、企业、居民三方共生发展的基层治理新生态。这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滨江样板”,正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当城市真心善待为它奔跑的人,这些人也必将回馈以最朴素的真心与热爱。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