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家住龙华区龙桥镇的梁先生突发高烧,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救治。位于该区龙泉镇卫生院急救点的值班医生梁方宇接到指令后立即派出救护车,用时约10分钟便抵达现场,将患者紧急送至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因救治及时,梁先生已从ICU转入普通病房。
急救车能快速抵达患者身边,得益于我市持续完善的“15分钟急救圈”。目前,海口已建成26个院前急救网点,其中城区21个、乡镇5个。今年7月份数据显示,全市城乡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在15分钟左右。
5个急救站“驻守”乡镇
9月1日,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大厅里,大屏幕上显示着出诊救护车的实时位置。“医疗急救中存在‘黄金救治时间’的概念,病患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被送达附近医院接受治疗。”市120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李丽萍告诉记者,与城区相比,乡镇急救体系一度是我市构建“15分钟急救圈”过程中的短板。
“乡镇地区地域广阔,但院前急救站点数量不足。”市卫健委卫生应急办公室主任卓光华介绍,以往如遇乡镇群众拨打120,救护车需从城区调度出发,单程抵达患者所在地就需 30分钟左右,接到患者再返回城区医院,这一现实问题成为阻碍乡村急救成功率提升的瓶颈。
为此,今年,市卫健委依托各乡镇卫生院与医联体单位,分别在龙华区龙泉镇、秀英区东山镇、美兰区大致坡镇、琼山区三门坡镇各建设了一个乡镇急救点,并于6月底全部投入使用。加上2024年已建成的琼山区云龙镇卫生院急救点,目前海口市乡镇急救站点总数已达5个。
“数据显示,2024年海口乡镇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30.27分钟,平均距离达23.3公里。”卓光华表示,未来我市院前急救工作将以“乡镇急救点平均服务半径为10—25公里,乡镇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在20分钟以内”为建设目标,通过增设乡镇急救站点、优化急救网络布局、加强人员培训及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措施持续发力,提高乡镇急救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9月1日,在龙泉镇卫生院急救站点,护士认真核对救护车上的物资配置。记者 孙士杰 摄
医护队伍持续“提质”
“我们有心电图机、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专业急救设备,也有监护型救护车,但医护人员存在急救经验不足的短板。”9月1日,龙泉镇卫生院副院长王照干告诉记者,镇卫生院的医生虽为全科医生,但急救知识培训和实战机会相对有限,专业急救能力有待提高。
“此次新建的乡镇急救点由城区二甲以上医院对口援建,我们与龙泉镇卫生院抽调的医务人员组成两支急救值班队伍,以解决乡镇医生急救经验不足的问题。”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林亚发介绍,除了人员支持,该院还在技能培训、设备等方面提供帮助,每月至少组织两次专业急救培训,全面强化乡镇医护人员的急救实战能力。
据悉,今年6月底以来,随着乡镇急救站点的逐步覆盖,急救响应时间显著缩短,基层医疗救治能力持续提升。同时,镇村居民在突发疾病时主动拨打120的急救意识也明显增强。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通过“硬件+软件”双提升,保障乡镇居民可以获得优质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