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口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城市战略,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推动青年活力与城市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深化宜业、宜居、宜学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09-17 11:22

海口深化宜业、宜居、宜学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让青年的梦想皆有回响

b7410333c07806ea8a9d97b50001a35e_57e69326ec07f3bcda10427977145ff4.jpg

作为青年友好型商圈,海口友谊阳光城已成为青年社交的新领地。图为青年在颇具特色的阶梯休息区交流。记者 石中华 摄

“海口是我的‘第二故乡’,这座城市对年轻人十分友好,为我们勇敢追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站在自己精心经营的长屋46号买手店门前,看着往来打卡的客人,主理人夏至眼中洋溢着笑意。正如她所说,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在海口这片热土上扎根成长、施展才华。

青年是城市的建设者、贡献者,更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海口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城市战略,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推动青年活力与城市发展实现同频共振。今年5月,海口以“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有力助推青年发展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双向奔赴”的典型经验,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第一批试点城市特色做法案例汇编》。

搭台筑梦 青年“创”有底气

“欢迎来到长屋46号,请放慢脚步,尽情欣赏。”9月6日,秀英区西秀镇荣山寮村人流如织,由老屋改造而成的长屋46号买手店里咖啡飘香,夏至正热情地招呼着来自天南地北的客人。这处由她精心打理的小店,已成为市民游客热衷的打卡点。

8月4日至9月10日,海口推出“青春小店夏日限定计划”,市民前往指定小店打卡并发布小红书笔记,即可享受专属优惠,为本地小店带来可观流量。“荣山寮村作为青年友好型街区,为我这样的青年创客提供了优越的创业环境。”夏至希望更多人走进荣山寮村,更深入地认识充满活力的海口。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凭借灵活、创新、共享的新就业形态,为经济注入新活力。”市人大代表、市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会理事长吴坤仲介绍,今年海口“青春小店”计划整合政策、资金等资源,年底前培育荣山寮、龙兴路等4个具有本土特色的青春小店示范集群,扶持50家青春小店,助力主理人经济健康发展。

除了对“青春小店”的扶持,海口还聚焦破解青年创业初期的共性难题。创业缺资金、愁流程、怕风险?针对这些痛点,9月9日,海口举办了青年创业扶持政策大讲堂,汇聚政、企、银三方力量,为椰城青年创新创业清障搭台。现场设置“政策金融超市”和“政策大讲堂”,由导师、律师和“青创店小二”志愿者提供法律、政策、融资等一站式服务。“过去创业很迷茫,如今有专业导师和服务平台护航,路径更清晰、资源更丰富。”一名来琼创业青年感慨道。

青创企业考察、创业沙龙活动、就业技能培训……近年来,海口持续构建“1+ 2+2”模式的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将海口市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作为服务主阵地,打造“青创店小二”青年创业就业项目和“椰青号”乡村青年创业直通车项目两套服务模式,推动“把孵化对象转化成创业服务合作伙伴”“把服务对象有价值的项目转化成孵化基地项目库资源”两类循环,全方位、立体化推进青年高质量创业就业。

63913e6518f1010c915376ca0cf96646_85fd47a85f54cf1459b58e0f7aa1fa13.jpg

荣山寮村作为青年友好型街区,为青年创客提供了优越的创业环境。图为游客在长屋46号买手店品尝特色饮品。记者 石中华 摄

暖心守护 青年“住”有归属

刚出校园、异地求职,如何找到一个安心、舒适、平价的“第一站”?随着越来越多青年选择来琼发展,海口积极应对,打造青年人才驿站,提供最长5天的免费住宿。截至目前,全市12家驿站已为200余名青年提供超过800天的免费住宿,有效缓解了青年求职期间短期住宿成本高的问题。

“接到面试通知很开心,但住宿问题却让我发愁。”9月4日,湖南工学院应届毕业生李嘉亮通过网络申请,入住海口东站附近的海友酒店青年人才驿站,享受了3天免费住宿。他对驿站环境赞不绝口:洗衣房、熨衣机、办公桌一应俱全,单人单间配备家具和独立卫浴,每日有专人打扫卫生,还提供10余种免费“爱心早餐”。“这个临时的家,让我真切感受到海口的温度与热情。”他说。

锦囊青年电竞酒店(海口友谊阳光城店)青年人才驿站同样致力于打造青年友好空间,将大堂改造为阅读、办公、阶梯教室等多功能区域,满足青年的多元需求。“如果5天免费期限住满后还需续住,我们会提供比线上更优惠的价格。”店长谭彩芬表示,“我们想让青年知道,哪怕过了‘免费期’,海口的支持也不会‘断档’。”

此外,近年来,海口还持续推行人才住房补贴,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职称等人才可享受每月1500元至5000元的租赁补贴,或每年1.8万元至6万元的购房补贴。“每月2000元的租赁补贴,让我不再为房租‘精打细算’。”硕士毕业生胡青杨如今已在海口扎根,“补贴不仅减轻了经济压力,更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对青年的重视。”

与此同时,海口积极推进16处青年友好型社区、街区、园区、商圈和场馆建设,打造青年活动阵地,拓展新兴领域青年聚集区,实现城市与青年的“双向赋能”、协同发展。

逛市集、品美食、享礼遇……近日,海口友谊阳光城等青年友好型商圈推出“秋日限时剧场”“教师、双拥专享礼遇”等活动,汇聚城市“烟火气”,成为青年社交的新领地。“为满足椰城青年多元化消费需求,商圈吸引了超500家商户入驻,自开业以来已开展上千场特色活动,还吸引不少青年前来创业就业,让青春元素无处不在。”海口友谊阳光城团支部书记陈泽果介绍。

“产业+”吸引青年“筑暖巢”、“文体+”凝聚城市“青元素”、“场景+”拓宽青年“生活圈”……海口以江东新区等园区为平台,集聚吸引生物医药、消费精品贸易与加工、数字经济等新型工业化产业青年人才。同时,以产城融合为重点,优化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增加文化体育服务供给,引进国际化教育资源,营造现代时尚消费场景,全面提升城市青年的生活品质。

e821b1c74689609702bd851f05080788_5296643879999dfcc6df9f3eb46e5231.jpg

2025年海口市“青创店小二”青年创业就业服务——青年驿站创业就业专题讲座吸引不少青年参加。记者 石中华 摄

赋能成长 青年“学”有收获

“插花既是艺术也是技术,能陶冶情操、提升审美。”9月8日晚,伴随着怡人花香,美兰区“自贸港青年夜校”插花课在龙岐社区开展,10名青年在专业花艺师的带领下学习花材搭配与造型设计。

今年以来,海口“自贸港青年夜校”以“实用型”“技能型”为导向,构建“兴趣+技能+文化”三维课程体系,已开展职业技能、文化生活、创新创业等50余场专题课,覆盖面与影响力持续扩大。

如何帮助青年跨越“技术焦虑”,拥抱“数智自信”?团秀英区委书记羊莹提出双轨策略:扩大受众覆盖,打造系列化课程。自2月起,秀英区夜校聚焦AI技能培训,面向公众开设5期课程,并精准邀请小微企业青年参与,由资深教师授课。

在各区青年夜校,学员们通过3D打印感知科技,在公益摄影课探索镜头世界,在口语课提升英语表达能力……多样化、创新性的课堂正不断丰富椰城青年的业余生活,为他们的成长持续“充电”。

“这次实践让我参与到非公企业建团工作中,在沟通中学会了高效传递信息,帮助企业理解建团的意义。”湖南大学学生陈柔妃今年暑假参加了“返家乡”社会实践,在团琼山区委收获了宝贵体验,“我学到了远比书本上更珍贵的经验和感悟,未来将继续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引导青年深入基层、服务家乡、感知家乡,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今年,海口“返家乡”社会实践暨“扬帆计划”整合全市资源,提供613个实践岗位,满足返乡大学生的多元实践需求。此外,全市已建成秀英区长秀社区、龙华区盐灶三社区、琼山区文坛社区、美兰区新安社区等4个青年友好型社区,并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达成校地共建,为青年参与治理、锻炼成长提供平台。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口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将步入常态化、长效化和全域化的新阶段,在构建青年安居体系、助力青年就业创业、推动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扎实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吸引更多青年留在海口、逐梦海口、赢在海口,共同打造一座让人心向往之的“青春之城”。

记者手记

推动青年从“被服务”转变为“共建设”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海口积极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在宜业、宜居、宜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释放青年活力、形成长效机制,还需推出更多系统化、精准化的举措。

在支持青年创业方面,海口目前已构建政策、资金、培训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但资源覆盖的广度与服务的深度仍有待拓展。对此,可打造“青年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政策、融资、法律服务等一网通办,推动“青春小店”品牌化发展,并引入企业家和专家组建导师团,为创业者提供持续辅导。

围绕“宜居”,青年人才驿站和住房补贴政策有效缓解了青年“落脚难”的问题,但仍需进一步扩大驿站布点、完善从短期住宿到长期安居的衔接服务。同时,应加快推进青年友好型社区和商圈建设,增强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提升青年的归属感和生活品质。

在“宜学”的创新探索中,青年夜校和社会实践项目丰富了青年的技能与文化素养。下一步可推动课程体系标准化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同时深化校地合作,开放高校科研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海口围绕“青春之城”建设,正在谱写城市与青年共同成长的新篇章。要让青年真正成为自贸港建设的生力军,还需在政策制定中进一步融入“青年视角”,建立常态化的青年诉求征集与反馈机制,积极吸纳青年代表参与产业规划、城市设计和公共服务决策,推动青年从“被服务”转变为“共建设”。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周慧 ] [编辑:云梦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