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椰风抚过海口湾带起粼粼波光,红树林的晨雾漫过生态湿地的栈道,骑楼老街的暖阳里传来孩童的笑声,海口正以诗意的笔触,勾勒出宜居生活的模样。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交出位列全国宜居城市第8位的民生答卷 织宜居幸福图 筑城市温暖家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10-30 10:01

当椰风抚过海口湾带起粼粼波光,红树林的晨雾漫过生态湿地的栈道,骑楼老街的暖阳里传来孩童的笑声,海口正以诗意的笔触,勾勒出宜居生活的模样。

近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中,海口在36个主要城市里跻身宜居城市第8位。当前,海口正聚力打造“六个之城”,其中打造全龄宜居幸福之城是价值追求,而这份衔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标级”认可,背后正是海口在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治理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扎实实践,更藏着无数椰城市民安居乐业的温暖故事。

生态为底 铺开“绿”意满城

金秋时节,作为海口生态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海口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迎来最佳观赏季,连绵的红树林与成群的白鹭,吸引着市民游客频频举起相机,驻足沉浸于自然的交响之中,这样和谐的画面成为海口优良生态的生动注脚。

市区内的“绿色空间”同样触手可及。海口通过“见缝插绿”将城市边角地、闲置地、裸露地转化为174个“口袋公园”,构建起“点—线—面”复合型绿色空间网络。截至2024年底,海口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达2639.3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平方米,“推窗见绿、出门即景”成为现实。“以前想逛公园还要坐公交,现在下楼走5分钟就是‘口袋公园’,带娃遛弯很方便。”10月23日,家住龙华区的市民万祥林这样告诉记者。

蓝天保卫战中,海口以自动化监测、智慧化预警、重点行业治理等举措推进治理。自2018年起,PM10、SO2、NO2、CO四项指标已连续7年达国家一级标准,2024年,海口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21,在全国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行榜上持续名列前茅。

10月4日,在美兰区灵山镇北姆堆公园,市民游客在盎然绿意中乐享假日慢生活。记者 石中华 摄

碧水守护方面,海口坚持陆海统筹、源头治理。通过“流域治理+一河一策”综合治理海口湾,实施西海岸、东寨港湾等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江东新区海岸带修复等项目。2024年,海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2.7%,饮用水源地及地表水优良率100%,成功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成为全省首个全域省级美丽海湾市县。

“来海口二十多年了,哮喘再没严重过,现在每天能陪老伴去万绿园散步。”来自北京的老人苑阿姨告诉记者,她曾被哮喘折磨得冬天不敢出门,直到2004年,她和爱人在海口安家,湿润的空气与优良的环境让旧疾得以好转,“海口的冬天没有寒风,只有晒得人暖洋洋的太阳,这是比任何药物都管用的‘康养良方’。”

绿色低碳更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特质。2024年海口推广新能源车8.2万辆,市场渗透率达57.5%,提前完成全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推广目标,如今在海口,大约每5辆车中就有1辆是新能源车;2024年海口生物降解材料产业产值增长50%,推广装配式建筑668.8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的89.9%。

民生为梭 纺出温情生活

从“住有所居”到“老有颐养”,从就业稳岗到健康守护,海口以一系列扎实举措,将宜居底色擦得更亮,让民生温度可感可触。

10月20日,在海甸溪畔,年底即将交付的金城·金甸水岸安居房项目已可见全貌。记者 杨鹤 摄

10月20日,在金城·金甸水岸安居房项目现场,负责人高扬紧盯竣工验收流程:“今年底310套安居房交付后,住户出门就能见到滨水景观。”

“住有所居”是宜居的根基。今年以来,海口安居房建设持续推进:今年6月,新高·理想城业主喜迁新居;10月,海垦·安悦兰亭631套安居房完成配售;四季度,江东·梧桐里等项目1000余套房源将陆续推出。“我们持续优化申购流程,让更多人实现‘住有所居、住有优居’。”海口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养老服务的升级,绘出“幸福夕阳红”。83岁的山西“候鸟老人”郭凤英,在今年春节后住进了琼山区凤翔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天有营养餐,能做康复理疗,还能听戏唱戏,比独居老家舒心多了。”郭凤英笑呵呵地说。

据介绍,2024年,海口新增10个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改扩建38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运营63家老年食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幸福晚年。

营商环境的优化,为民生改善注入了强劲动能。海口已连续两年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创新打造“四级穿透式政务服务综合体”,新增33个“信用+就医”场景,市场活力持续迸发——2024年新增经营主体80万户,占全省总量的86%,既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也为群众就业拓宽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以来,海口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扩渠道、优服务、强培训,织密就业“服务网”。1至6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7802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5.99%,让更多家庭稳住了“饭碗”。

健康保障让宜居更有底气。2024年,海口推进母婴3类出生缺陷疾病筛查,为1.8万名孕妇免费完成唐筛、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等项目。“我在二胎检查时不仅省了800多元,而且项目更全面,让我感觉更安心了。”市民叶文姬感慨。

文化为线 勾勒椰城灵韵

骑楼老街的青石板砖上,刻着海口的文化基因;海口艺术周、冼夫人文化节等文化活动的“烟火气”让城市充满活力。今年以来,海口还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赛事和演出,至今已成功举办22场大型演唱会与音乐节,吸引观众44.11万人次,拉动经济效益21.58亿元;国际友城数量增至47个,来海口外国人增长1.3倍,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当前,海口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持续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0月7日,在海口骑楼老街,市民游客在富有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间游玩漫步。记者 苏弼坤 摄

书香是这座城市宜居的“软实力”。近日,在琼山区北冲溪社区暖新驿站读书角内,居民秦沛霞带孩子前来借书。“社区有图书漂流点,还经常办读书活动,孩子现在特别爱看书,我们经常会来读书角。”秦沛霞说。目前,海口已建成超20座智慧书屋,以24小时无人值守和“借书+捐书”模式,让知识“流动起来”;海口国际人才之家的外国专家书屋藏书超1.2万册,吸引了许多外籍人士常来“打卡”。

教育均衡发展,才能让宜居的根基愈发牢固。“学校的老师、课程、教学环境都很好,孩子这学期进步明显,我特别放心。”海口市港湾小学教育集团西秀实验小学家长李彩丁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自2024年办学以来,该校已接收827名从城区“回流”的乡镇学生,这一变化源于海口持续发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新增30个教育集团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以“椰城强师”计划激活师资活力,借助教育信息化缩小城乡差距,让“家门口上好学校”成为现实。

学前教育的普惠与包容,同样书写着教育民生的温暖答卷。2019年以来,海口通过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新建改扩建公办园等举措,推动全市525所招生幼儿园中优质普惠学位占比达83%,并以特色延时服务课程满足幼儿多元发展需求。10月18日,海口首家公办特殊教育幼儿园——融爱教育幼儿园的投用,标志着海口市特殊教育实现“学前—义务—高中(中职)”全学段贯通,填补了学前阶段特殊教育的空白,更让特殊儿童拥有了专属成长空间。

椰风拂绿宜居城,民生绘就幸福卷。海口正以扎实的步履,将“宜居”二字写进每一条街巷、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笑容里。未来,海口将继续执民生之笔,在琼北大地上,书写更加温暖、绿色、充满活力的宜居新篇章。

记者手记

以人为本答好宜居幸福卷

当海口以全国宜居城市第8位的成绩亮相,椰风里的民生温度、绿意中的生态底色、文脉间的城市活力,都在诉说着“城与人双向奔赴”的故事。在走访中,居民的心声向我们展现出了海口日益温暖的幸福底色,同时也提到了当前存在的生活烦忧,这让我们意识到,这份答卷虽亮眼,但仍有可续写也应作答的空白。

东寨港红树林的白鹭,印证着生态治理的成效;凤翔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里,郭凤英老人的笑容是民生保障的缩影。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与这份美好并存的,是教育医疗资源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是早晚高峰部分路段的拥堵……这些“成长的烦恼”,恰恰是海口宜居城市建设向更高阶迈进的着力点。

市民游客在海口湾天空之山驿站欣赏落日美景,享受惬意生活。记者 康登淋 摄

未来,不妨以“补短板”夯实根基: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下沉,通过“集团化办学”“医联体建设”等举措缩小差距;优化交通路网规划,发展智慧公交、完善慢行系统,缓解拥堵。以“强特色”放大优势:持续深化生态治理,将“美丽系列”经验延伸至更多领域;依托骑楼文化、红树林生态,打造更具辨识度的文旅IP,以产业发展带动民生改善。

宜居城市建设没有终点,唯有以人为本,以百姓需求为导向,在迭代升级中不断回应群众期待,椰城的宜居故事才能写得更长久、更温暖、更动人。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雷蕾 肖卫香 赵汶] [编辑:谢昀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