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口聚焦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五大友好”体系,致力于以“一米高度”的视角,打造儿童友好空间,绘就城市幸福新图景。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一米高度”守望幸福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10-31 09:58

金龙小憩“口袋公园”里,孩子们踩着彩色沥青步道追逐嬉戏,清脆的笑声在公园里回荡;潭丰洋湿地科普中心内,学生蹲在沙培种植区观察幼苗,眼里透出好奇的光芒;“妈妈驿站”内,“爱心妈妈”为结对帮扶的孩子带来温暖陪伴……近年来,海口聚焦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五大友好”体系,致力于以“一米高度”的视角,打造儿童友好空间,绘就城市幸福新图景。

学生们放学后在金龙小憩“口袋公园”内追逐玩耍。记者 康登淋 摄

孩子们的声音被听见

“大风吹”游戏、猜软件游戏、问答辩论……10月23日,一场主题为“预防成瘾行为,拥抱屏幕外的彩虹世界”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走进市第二十八小学。美兰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讲师现场授课,引导该校百余名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如何科学使用网络,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以儿童视角审视城市,以儿童需求引领服务。近年来,海口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海口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依托校园、街道、社区等阵地开展法治教育、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等活动,引领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打破“成人主导、儿童沉默”的格局,让儿童真正成为城市的小主人。

第六届“椰青杯”青少年跳绳比赛中,参赛小选手们认真投入比赛。记者 康登淋 摄

10月26日,第六届“椰青杯”青少年跳绳比赛在海口开赛,伴随着有节奏的加油声,近300名青少年在舞动的绳索间轻盈跃动。“海口经常开展科普课堂、趣味活动、文体竞赛,孩子们特别喜欢。”在家长王子益看来,寓教于乐的校外实践有效提升了孩子的综合素质,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以来,海口更以特色活动为纽带,串联起儿童的“快乐清单”:绘画大赛里,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心中的友好城市;城市推介活动中,孩子当起小主人,以自己的认识宣传他们所爱的椰城……一场场活动,让孩子们的声音被听见,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学会主动发出更多声音。

孩子们的生活被呵护

10月24日,山高学校的百余名学生在潭丰洋湿地科普中心开启了一段“湿地探秘之旅”。作为全省唯一入选第二批全国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的基地,潭丰洋湿地科普中心这扇展示湿地生态的“窗口”,已经成为椰城儿童亲近自然、接触生态教育的平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赏湿地风光、学非遗扎染、体验沙培种植……“大自然太神奇了,越亲近它,越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学生吴起良兴奋地说。

近日,潭丰洋湿地科普中心内,小朋友正在体验亲近自然的捉鸭子游戏。记者 康登淋 摄

“我们依托湿地资源,设计了火山熔岩探秘、沙培实践、食叶草种植等项目,为孩子们打造特色生态研学空间。”潭丰洋湿地科普中心负责人王作学介绍,科普中心自2021年开放以来,已接待研学活动超500场,服务儿童及青少年超20万人次。

走出湿地公园,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文化馆、图书馆也建到了市民家门口,并将“一米高度”理念融入基础设施建设。

彩色沥青步道、错落绿植、童趣沙坑……10月26日,在金龙小憩“口袋公园”,附近居民董佳鹏感慨道:“以前‘遛娃’只能去市区大型公园,如今家门口的小公园也‘五脏俱全’,不仅大人小孩各有所乐,各种适合孩子玩耍的细节设计也非常贴心。”

在龙华区图书馆里,童话书堡、青少年阅览区、亲子阅读区等空间设计充满童趣——巨大的树屋造型装饰、触手可及的儿童书籍、圆弧设计的桌椅……在这里,不同身高的儿童都能安全、自主地阅读。“孩子在这里选书、借书,不仅能培养阅读兴趣,还能锻炼独立能力。”家长王霏霏赞道,该馆配备了儿童版自助办证借还一体机,让儿童能够自己借还图书,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

小朋友在龙华区图书馆内专注地阅读。 记者 苏弼坤 摄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建成超180个各类公园、超70个教育实践基地等儿童友好空间试点项目,涵盖欢乐游憩、童趣践学、舒心校园等场景,为儿童创造了更多亲近自然、活跃身心、参与实践的机会。

孩子们的需求被满足

“‘妈妈’快看,我在月亮上画了火箭!”日前,2025年“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活动走进海南长影奇幻乐园,困境儿童惠惠(化名)在“爱心妈妈”的陪伴下,用画笔描绘出关于团圆与未来的美好憧憬。当天,孩子们通过红色主题观影、电影博物馆探秘、共绘百米画卷等活动,在欢笑中收获温暖。

“我是心理咨询师,能提供公益服务。”“我是志愿者,能参与爱心活动。”“我是家庭主妇,有时间陪伴孩子。”……去年以来,市妇联启动“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儿童工作,建成5个“妈妈驿站”覆盖各区,约800名“爱心妈妈”与1300余名困境儿童结成了帮扶对子。

从构建“妇联干部+专业社工+志愿者”的“爱心妈妈”结对关爱体系,到儿童之家、家长学校实现基层全覆盖,再到建设综合功能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特殊教育学校,乃至推出多项举措提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全市各部门协同发力,不断织密、兜牢儿童社会保障网。

与此同时,由团市委牵头设置的12355青少年服务台面向青少年提供心理、法律咨询和权益服务,为他们解心结、破难题。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已出台相关实施方案,构建市级横向沟通与派单机制,协同多方力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助学帮扶等问题提供专业援助。此外,《海口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提升、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等8个重点项目,以长远战略眼光谋划儿童友好城市的点点滴滴。

下一步,我市将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契机,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权利保障,拓展空间场景,优化成长环境,将海口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全国示范、民众满意、椰城风范的儿童友好城市。

记者手记

让城市与童年温暖相拥

如今,海口正以“一米高度”为标尺,丈量城市的友好度。无论是把公园、图书馆“搬”到孩子们的家门口,还是让心理健康课堂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或是动员“爱心妈妈”织起困境儿童的守护网,这些探索都在尝试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让城市与童年温暖相拥?

“儿童友好”并非抽象概念,它藏在细节里。龙华区图书馆里圆弧设计的书架,让孩子不再因身高而却步;“椰青杯”赛场上那根根舞动的跳绳,牵出的是孩子们的自信与活力;“大风吹”游戏里的一句提问,悄然传递着屏幕之外的精彩。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恰恰是“儿童友好”掷地有声的回应。

然而,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仍有长路要走。当前我们多集中于活动组织与空间改造,未来或可推动儿童参与的制度化建设。比如设立“儿童议事会”,让他们真正参与社区规划、公园设计的决策过程;再比如构建“儿童友好地图”,将分散的友好场所串联成网络,方便家庭就近选择。

关注困境儿童、特殊儿童,也不能忽略“大多数”的日常需要。“儿童友好”最终应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城市气质,它应当是可触摸的、可感知的,是每个孩子推开门就能遇见的美好。

从“一米高度”出发,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海口已在路上。那声音里所蕴含的,不仅有稚嫩的童心,也有一座城市可持续、有温度的未来。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周慧] [编辑:杨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