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厂”为何与村民“混居”6年
曾要搬迁村民,可惜“政策原因”卡住了
像“速起蓄电池”这样一家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怎么能建在一个村庄的核心地带,环保标准中要求,厂区要距离居民区至少500米,这条硬杠杠又是如何被突破的呢?
记者昨天再次来到峰江街道,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速起蓄电池”建在村民的居住区中,是有“历史原因”的。
他告诉记者,按照路桥当年的规划,峰江街道上陶村现在的所在区块是被规划为“型材工业园区”,村里的原居民将全部撤离,政府为他们另辟土地建安置房。
但在2003年四五月份的时候,路桥区对“农民建房”的政策作了调整,为了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有关部门要求,重建的农民房要从原来的“立地房”全部改为“套房”,也就是说,村民们将不再是一家一户一幢楼,而是进入类似城市里的住宅小区。
住惯了“立地房”的村民都不愿意去住套房,因此村民搬迁的事情就搁置了。
结果,等到了2004年,国家对土地实行了宏观调控,土地审批难度变得很大,原本要用来给村民建安置房的土地已经批不下来了,所以上陶村的村民就一直住在原来的地方。
但“速起蓄电池”却已经按照原来的规划建起来了。
台州路桥区环保分局的副局长李鸣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他说,之前国家对铅酸蓄电池行业的管理比较宽松,申办和报批手续都比较简易,一直到2007年才逐步严格起来的,而“速起蓄电池”当初是在2003年办理审批手续的,按照当时的标准,该企业的各项条件都已经达到,所以给予批准。
但记者追问,当时为什么不先迁,再建;或者在发现村民搬迁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及时停止蓄电池厂建设?
李鸣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