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2月15日消息 2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220万到260万立方米/日,较目前要提升3-4倍,同时推动海水淡化技术水平升级、基地化发展,并完善产业链。
消息公布后,海水淡化概念股2月13日纷纷应声上涨,其中南方汇通开盘即大涨5.89%,海亮股份更是自13日起连续两个交易日上涨,14日收盘涨幅达4.71%。
业界纷纷预期,随着意见及后续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十二五”海水淡化将迈入实质性产业化时期。相关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过去5年,国内海水淡化领域已有众多企业开始实践,目前技术及成本优势已逐渐显现。如果以成本最低的反渗透法海水淡化投资成本5000-6000元/m3来估算,到“十二五”末,国内海水淡化产业的投资额将达110亿到156亿元。
成本低于南水北调
据了解,在国内水资源短缺困局日渐严重的背景下,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淡水危机的替代方案之一。目前国内外海水淡化均已具备与其他方式竞争的成本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在去年的一次会上表示,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建成海水淡化工程70个,装置总量达到6.0×105立方米/日,拟建规模超过1.0×106立方米/日。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万吨级海水淡化的工程能力,吨水淡化成本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7元左右降至4-5元左右。
另据相关市场分析研究,这一数字比目前国内规模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吨水高达8元以上的成本投入低了不少。此外,目前国内城市居民用水价格在4元/吨上下,如果不考虑管网和污水处理的费用,海水淡化的成本已逼近这一水平。
成本优势的显现主要归功于国内海水淡化技术的成熟。据了解,目前海水淡化方法已出现了数十种之多,但达到商业规模且适用于大型海水淡化的方法只有反渗透法、多级闪蒸法和多效蒸馏法。我国目前已成为继美、法、日、以色列等国之后研究和开发海水淡化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众多企业已经完全掌握了反渗透法、蒸馏法两大主流海水淡化技术,设备造价比国外降低了30%-50%。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