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诗谭老人去修路前在门口挂上“告示”。(记者 陈元才 摄)
海口网10月8日消息(记者 宋亮亮)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六个工整的粉笔字:“我在路上劳动”。
只要老林的家门紧锁,门上挂着这块小木牌,街坊邻居就知道他又去忙活了。
老林名叫林诗谭,今年74岁,家住海口市龙华区海垦街道办疏港社区居委会海濂横路。每天清晨,老林早早起床,扛起铁锹,拿着锤头,来到家门前一段300米长的土路上,用碎石填平坑洼,检修破损的路面,这就是他所说的“劳动”。担心来访者找不到他,干活之前他总会挂上这块小木牌。
这份活,老林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两年;别人干活挣工钱,可他一分钱没赚到,还“贴”进去21000多块。
尽管这样,老林还是忙得不亦乐乎,用他的话来说,权当“锻炼身体”了。久而久之,大伙送给他一个美称:“义务修路工”———
林诗谭老人正在修路。(记者 陈元才 摄)
一个忙碌的身影
在街坊邻居的眼里,老林是个闲不住的热心人,修起路来好像不知道累。感冒生病了,他也照干不误。
“是老林,肯定是他!”10月6日下午3点,前去寻访老林的陈序创兴奋地说。
陈序创是老林的朋友,两人已经两年多不见,最近他听说家住银湖路的老林搬到了疏港社区,就骑着电单车一路寻找。来到海濂横路,看到一段土路上的坑洼被碎石填得整整齐齐,他断言老林的家就在附近。
“老林爱修路,路上的坑洼肯定是他修的。”陈序创笑着说,“真是搬到哪里,修到哪里。”
陈序创的判断果然没错。沿着小路走上去,南侧有一间平房,那是老林的家。老林正在门前的路上忙活着。
今年74岁的老林,看起来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他抓着一把铁锹,从路旁的建材堆里铲出一块石料,用铁锤将石料砸成碎块,填充到路面新出现的坑洼内,用铁锹铺平,再抡起铁锤砸实。随后,他逐一检修、加固原来已平整好的坑洼。一套工序下来,他的额角渗满了汗水。
“这段路是老林的心血。”邻居梁康田感动地说。据她介绍,路面原来坑洼不平,雨天更是积水难行。2009年12月,老林搬过来后,自己买了工具,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修路,干到8点才去买菜、吃早餐,吃完饭接着修,风雨无阻……
有一次老林感冒生病了,梁康田劝他先好好休息。可老林说:“动一动好,锻炼身体。”接着,他又拎起工具出去修路。
老林花了3个月时间,终于把这段长300米、宽10米的土路一点点修好了。
从2007年开始修路,他已自费修路花了两万余元。(记者 陈元才 摄)
一份倒贴的付出
老林不但自己义务修路,还掏腰包雇工人新铺了一段水泥路。邻居说:“像老林这样的人,找不到第二个!”
把路修好不易,日常维护更难。为了巩固自己的劳动成果,老林每天坚持对路面进行日常维护。为节约成本,他经常到建筑工地捡回一些被丢弃的建材边角料,作为修路的原料。
据邻居梁康田介绍,有一次老林修路时用铁锤砸石块,石块翻过来砸伤了他的脚,他一瘸一拐,过了一个多月才康复。直到现在,他脚上的伤疤还清晰可见。
老林义务修路,不仅付出了大量的体力,还“倒贴”了不少钱。在这段土路中间,有一段长30米、宽3.5米的水泥路,它是老林出钱买料、雇人修的,总共花了4000多元。他还在路两旁种了18棵小树用于绿化。
老林贴钱修路已经不是首例。早在2007年,家住银湖路的老林为了修门前的一段土路,花了17000元。从广东来海口打零工的陈序创说,当时老林找他帮忙修路,每天工钱40元,他干了10天。陈序创被老林的精神所感动,从此以后他们成了朋友。
老林义务修路的事,在海濂横路一带的居民中传为美谈,大家也切实感受到路修好之后带来的出行便利。
从事废品收购生意的李文惠,每天开车来往于海濂横路上的这段土路。他说,以前路面高低不平,碰到下大雨车辆无法通行,自从老林把路修好后,他再也不用担心了。
“老林这么大把年纪了,还这么热心,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邻居何明湛说,老林平时不声不响给大家做好事,这样的人他还是第一次碰到。
林诗谭家里挂着雷锋的相片,写满了雷锋的名言。(记者 陈元才 摄)
一种无悔的坚守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老林始终牢记着雷锋的这句名言。
老林家门前的屋檐下,挂满了一块块木板,上面有《雷锋日记》中的经典名言,这是他用粉笔一笔一划写上去的。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一句句激情洋溢的话语,让人读了之后心潮澎湃。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雷锋的画像,旁边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
老林的家乡在海口桂林洋农场,1956年他参军入伍,1960年复员。雷锋,是那个时代全国家喻户晓的为人民服务的楷模。身为共产党员的老林,对《雷锋日记》里的经典话语简直倒背如流,多年来他一直用“雷锋精神”勉励自己。
晚年的老林,认为自己还能够通过双手劳动,不愿给孩子“添负担”,于是搬到海濂横路,靠帮别人过地磅为生。老林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平时生意不忙,他就给大家修路。
谈起自己在修路过程中的付出,老林总是呵呵一笑。他摆摆手说:“这些都是应该做的小事,没什么好讲的。”在他看来,自己和雷锋相比还差得很远。
对于修路这项“义务劳动”,老林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希望等自己钱多一些的时候,把门前的这段土路逐步翻新成水泥路,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出行便利。
其实,老林快要“下岗”了。目前疏港社区居委会已经向政府有关部门打报告,申请把海濂横路纳入小街小巷改造范围,届时这段土路将被改造成水泥路。
听到这个消息,老林开心地笑了。
一些建筑废品也成了老人修路的材料。(记者 陈元才 摄)
平凡的力量
如果“金钱至上”的观念总让你斤斤核算助人成本,如果“好人难当”的感慨成了你拒绝做好事的借口,那么请好好看看文中这位热心的老林吧。
已是风烛残年,却保持着年轻人都少有的激情;劳动没有报酬,却心甘情愿坚持为别人做好事;经济并不宽裕,却掏出自己的血汗钱服务大家。是什么塑造了这种奉献?是什么支撑着这份执着?老林的答案朴实而简单,他觉得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区区小事不值一提。
一句发自内心的“自己应该做的”,蕴含着一种掷地有声的力量。
在我们身边,其实不乏像老林这样的热心人。他们也许其貌不扬,可路遇歹徒行凶他们敢于挺身而出;他们也许生活拮据,可他们却舍得把笔笔爱心款捐给贫困学生;他们也许默默无闻,可他们却靠自己的努力给别人带来了方便……正是一位位平凡的人,一件件平凡的事,一点点凝聚起平凡的力量。
不要忽视这种平凡的力量,在道德观念频遭挑战的当今时代,它是构筑道德大厦根基的正能量!
我们需要这种平凡的力量,它能够给生活带来希望,给生命带来奇迹,给社会带来和谐!
林诗谭老人修路收工,在回家的路上。(记者 陈元才 摄)
老人的家里写满了一些时事和名人语录。(记者 陈元才 摄)
老人的家里写满了一些时事和名人语录,鞭策自己也鼓励别人。(记者 陈元才 摄)
“坚决捍卫钓鱼岛神圣主权”——这也是老人的心声。(记者 陈元才 摄)
相关链接
中国公务船密集巡航钓鱼岛 日海上保安厅发警告
钓鱼岛维权:中国需要这样的坚守
我国渔政船坚持在钓鱼岛海域巡航
我国赴钓鱼岛海监船将有队员全年200天在海上度过
日媒称钓鱼岛附近海域又出现4艘中国渔政船
中国渔政双节期间坚守钓鱼岛护渔维权第一线
中国海监船5日再次进入钓鱼岛附近海域
永为祖国人民护航:随中国渔政船钓鱼岛海域巡航记
日共委员长称需警惕日本右翼借钓鱼岛问题扩军
日媒:钓鱼岛问题长期化苦了日海保 忧难应付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