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逸夫楼”遍布全国 尤以中国东半部为多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4-01-08 08:24

  据不完全统计,458所中国各类学校有逸夫楼。

  昨天清晨,107岁的邵逸夫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这个“熟悉的名字”一下勾起了许多网友学生时代的记忆。“如果你的学校里有过一栋逸夫楼的话,来为老人家点一根蜡烛吧。”北京晨报记者昨日走访了多所有“逸夫楼”的在京高校,感受他老人家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探访

  在京高校 至少22所建有逸夫楼

  在北京大学东门内有栋白色的教学楼,北京晨报记者看到外墙有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逸夫苑”,相邻的另一栋楼写着“逸夫二楼”。路过的北大学子称,虽叫“逸夫苑”,仍习惯称为“逸夫楼”,现在里面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记者询问名称的由来,对方惊讶地表示,“你不知道吗?这是邵逸夫捐的,从外表看应该有年头了吧,具体哪年盖的真不清楚。”

  晨报记者又来到逸夫二楼,有两位男同学正在一层看告示牌,他们自称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大一的学生,逸夫二楼也是用捐赠人邵逸夫名字命名的。至于是否会在近期举行悼念活动,对方叹了口气表示不太清楚,正忙着复习期末考试。

  北大教育基金会一位老师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北大理科楼群是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建筑群,当时,很多香港、台湾的社会热心友好人士出资捐助了楼群的建设。其中,邵逸夫先生先后捐资4200万元支持这项工程。“理科楼群的建成,缓解了北京大学教学科研用房紧张的状况,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这位老师说,为感谢邵逸夫,北大将大楼命名为“逸夫一楼”和“逸夫二楼”,也就是现在的“逸夫苑”。

  在中国地质大学东门,也有一栋逸夫实验楼,门外还挂着中国地质大学科学研究院和博物馆的牌子,这栋宏伟的大楼共13层,地下1层地上12层。介绍大楼时,楼内执勤保安都知道是邵逸夫捐赠的,算校园里比较新的建筑。

  与地质大学相邻的北京语言大学里,还有逸夫体育馆和逸夫教学楼。北京晨报记者发现,体育馆占地面积不小,工作人员表示内有标准规格的游泳池,台球、羽毛球、乒乓球、沙壶球场地,还有会员制办卡的健身房。

  “今早得知邵逸夫先生去世,觉得非常突然和沉痛。邵逸夫先生在中国内地没有任何生意业务,但长期向中国内地捐助巨额慈善资金,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遍布全国”,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曹国永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北交大逸夫楼2007年投入使用,是该校容量最大的教学楼和标志性建筑之一,2005年,邵先生曾为这栋楼的建设捐赠五百万元,“邵先生对学校的捐赠和帮助,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设施”。

  地图显示共有22所建有逸夫楼的在京高校,除上述提到的4所外,还有北京理工大学逸夫楼,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教学楼,北京科技大学逸夫楼,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逸夫楼,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逸夫楼,北京电影学院逸夫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逸夫航天楼,中央民族大学逸夫体育馆,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逸夫科研楼,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中央戏剧学院逸夫剧场,北京化工大学逸夫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逸夫教学楼,中国戏曲学院逸夫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逸夫科学馆,清华大学逸夫技术科学楼,中国传媒大学逸夫综合楼。

  追忆

  学子感叹 逸夫楼陪伴每一个阶段

  在“南卡同学”的记忆中,逸夫楼是校园里最坚固的那栋石青色教学楼。网名为“南卡同学”的大三学生,来自甘肃平凉,现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小学、初中、高中都有逸夫教学楼,大学有逸夫体育馆。”在他目前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身边都有一座逸夫楼。

  昨天,邵逸夫先生逝世的消息在网上铺天盖地地传播,“南卡同学”第一次遍查有关邵逸夫的一切背景,“突然感到很自豪,今天很多人都会问起—你们学校是不是也有一栋逸夫楼?”

  2008年汶川地震,就读于平凉一中的“南卡同学”正准备上课,突然感到了强烈的震感。他回忆,当时我们上课的教学楼一侧裂开了一个大口子。遭受地震后,学校里的教学楼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有的出现裂纹,有的基本垮塌,都不能再继续上课。后来,这些教学楼都进行了重建。但在这次地震中,只有那栋石青色的逸夫楼挺了过来。“南卡同学”说,当时并没有看到逸夫楼有裂纹,后来学校里的其他楼都进行了重建,也只有逸夫楼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

  “南卡同学”说,在西北的校园里有很多逸夫楼,小时候他并没感到奇怪,也不知道出处。“原来还以为‘逸夫’两个字出自《诗经》、《周易》之类的古书。”直到中学时,同学们课下讨论一个武侠片,老师听到后告诉他们,武侠片的投资方邵氏影业的总裁叫邵逸夫,“学校的逸夫楼就是他建的。”

  学生时代,逸夫楼总是最好的象征。高中时,逸夫楼里有生物实验室、多功能厅,英语听说教室,总之所有应用到新媒体的课都在逸夫楼上,是学校里拥有最先进设备的教学楼。

  2011年,“南卡同学”考入位于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没想到,背井离乡,他又在校园里见到了冠以“逸夫”二字的建筑—逸夫体育馆。“南卡同学”说,2001年的第21届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女篮比赛,就是在这举办的。“这也是学校里唯一一个室内体育馆。”他说,体育馆很大,平时同学们在体育馆里打篮球、打羽毛球、练健美操,每每举办体育赛事,场上男生挥汗如雨,场边都挤满了女生打气加油。

  悼念

  网友争晒“逸夫楼”

  “刚听到这个消息,我现在正在逸夫楼里上自习呢”、“最美好的三年,都在逸夫教学楼里度过了”、“致敬,邵先生走好”……昨天,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一传出,不少网友争相晒逸夫楼,不仅仅在大学,许多初高中甚至小学也有“逸夫”二字。

  昨天早上9点58分,网友“丁道师”发布了一条微博:“用百度地图搜索邵逸夫在全国各地捐助的相关教育和医疗单位,结果非常震惊!致敬邵逸夫,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首善。”文字下附上了一张百度地图照片,地图上邵逸夫捐助的相关机构以红色标注,密密麻麻,尤其以中国东半部为多。“丁道师”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地图上所显示的,不止是楼,还有其他机构。记者使用地图进行搜索,仅北京市内的搜索结果就有66条,全国范围内的搜索结果达2000多条。

  百度贴吧一位叫“xiajiav5b”的网友称,“在中国,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常常可以找到共同点,他们曾就读的学校里都有一座‘逸夫楼’。无论是逸夫楼、逸夫中学,还是逸夫体育馆,很多人知道邵逸夫其人,是因为这些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影视的辉煌带给他无穷无尽的财富,然而他更大的名望不是财富,而是来自于他对慈善事业的专注以及对捐资助学的一掷千金。”

  专家解读

  “逸夫楼”是怎样诞生的?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邵逸夫先生捐赠的教育项目和学校,鲜有卷入争议者,这源于其规范的基金会运作与管理,建立与我国内地办学环境相适应的捐赠机制,这也是值得我国公益机构学习、借鉴的。

  邵逸夫对内地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的捐赠,都是通过香港邵逸夫基金实施的,而在实施过程中,与我国教育部建立紧密合作,可以说,这是民间慈善基金会与官方合作,共同改善我国学校办学条件的典范。

  根据《香港邵逸夫基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管理办法》,不论是高等教育领域还是基础教育领域项目的申请,都要经教育部聘请的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向邵氏基金推荐。未经专家评审的项目,将不能获得邵氏基金资助。邵氏基金之所以采取这种办法,是结合我国内地的教育实际的,一方面,通过教育部门的评审,以确保其捐建的项目,不是“短命”项目—邵氏基金明确规定,赠款兴建的基础教育项目,应建设在经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长期保留的学校;项目的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另一方面,通过教育部的参与,明确被捐学校履行的义务,并得到有力的实施,比如,邵氏基金要求捐赠高校的建筑物,项目单位确保能够提供不低于1比3比例的配套资金。

  财富解码

  邵氏基金是怎么赚钱的?

  尽管邵逸夫创办的TVB影响了香港几个时代的流行文化,但邵逸夫的儿子对接手他的娱乐生意并没有多大兴趣。有别于传统富豪,邵逸夫并不强求自己的企业一代传一代,在1975年就成立邵氏基金。邵氏家族把从传媒帝国赚来的钱通过基金投到海外,由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打理,为慈善工作的持续展开奠立基础,成为家族基金运作的典范。

  邵氏基金早在1985年开始就与内地教育部门合作,协助发展教育、医疗事业。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奖金主要来源同样是靠邵逸夫家族基金的“钱生钱”。

  2011年邵逸夫以62.64亿港元的价格出售其所持电视广播(TVB)26%的控股股权之后,TVB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尽管个人所持股权已经全部出售,但邵逸夫旗下邵氏基金仍然持有TVB的股份。昨日,TVB股价一度跳水,截至收盘,股价下跌0.99%,收于50.1港元。

  荣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

  ●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邵逸夫星”

  ●英帝国司令勋章、级勋位爵士、皇后勋章

  ●比利时皇冠勋章、司令勋章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章

  ●万宝龙艺术赞助大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世纪影坛成就大奖

  ●旧金山的每年9月8日被命名为“邵逸夫日”

  100亿港元

  1970年代成立香港邵逸夫基金。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约合78亿元人民币)。

  教育

  ●设立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

  ●1985年开始在中国内地持续捐资办学。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

  ●1994年,向牛津大学捐赠300万英镑,成立了中国研究所。

  医疗

  ●1977年成为香港红十字会会长,赞助该会的工作,在1984年为该会成立首个输血服务中心。

  艺术

  ●1977年出资助政府兴建香港艺术中心,同时倡办香港艺术节,成为当时的大会主席。

  ●1985年出资协助保护敦煌莫高窟壁画。

  科研

  ●2003年创立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第一届于2004年举行,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而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

  救灾

  ●1999年捐2500万港元救助台湾9·21大地震灾民。

  ●2005年捐1000万港元救助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2008年捐1亿港元重建四川地震灾区学校。

  ●2009年捐1亿新台币救助台湾8·8台风水灾。

  搜狐公益补充阅读:邵逸夫的慈善之路:总捐款额超过32亿港元

  邵逸夫于1975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屡屡大额捐赠予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或其他福利事业,总捐款额已超过32亿港元。在2008年,邵逸夫就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以赞掦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迄今邵逸夫累积向内地捐赠款物达25亿港元。

  邵氏基金会: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其宗旨是协助促进教育、医疗和艺术事业的发展。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逸夫楼"也遍布中国大地。

  教育:在1980年代,邵逸夫就已经捐出1.1亿港元为香港中文大学兴建逸夫书院,现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都有邵逸夫资助的建筑。1985年依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持续巨额捐献,尤其是资助办学。现时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包括50所大学。内地很多重点高校和中学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物。中国科学院在1990年,特地将他们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以示彰表。

  而邵逸夫的捐献并不局限于香港、台湾、中国大陆及星马一带,邵逸夫设立了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

  科学:为了推动各地的科学研究,邵逸夫在2003年创立邵逸夫奖,第一届于2004年举行,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而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

  医疗:在1977年成为香港红十字会会长,赞助该会的工作,在1984年为该会成立首个输血服务中心。邵逸夫1998年卸任会长之后,仍然担任该会的副赞助人。

  艺术:邵逸夫亦曾于1977年出资600万助政府兴建香港艺术中心,更同时倡办香港艺术节,成为当时的大会主席。他亦曾于1985年出资1000万,协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画。

  灾难救助:发生天灾的时候,邵逸夫也会捐助部份受影响的地区,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万港币,救助921大地震灾民;2005年,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2008年,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币,重建学校。2009年,台湾88台风水灾,捐款1亿新台币予灾区。2013年4月22日,邵逸夫爵士夫妇,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港币。

  自1957年创立"邵氏"基金会以来,本着"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人生信条,邵逸夫从事慈善事业,但是在1972年之前规模并不大而且颇具争议。邵向李请教长寿之术。李迪告诉他:"做事业的人,争强好胜没什么不妥。商场如战场,同对手讲不得仁慈,但你在别的地方可以大讲仁慈。"他还以犹太人哈同吧举例——"石头缝里能榨出油来的吝啬鬼,可他做慈善尤其是资助落难的犹太人,在西人圈子里头颇有好名声。"李迪说。  邵逸夫由此明白,做善事,花钱不多,美名却不少,人活得痛快,自然就会长寿。邵逸夫在次年捐献50万元港币给香港苏浙公学,这是他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此后,邵逸夫在1997年,捐赠600万港元兴建"香港艺术中心"。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编辑:刘芮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