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物语之六——塔
塔的凸显,塔的张扬,塔在有用与“无用”之间总在纪念什么,强调什么,希冀什么……
海口石山镇新修建的涅槃塔
塔的“无用”与“有用”
塔,看上去有些突兀,像是无用之物,既不能住人,也不大方便储物。塔似乎在有用与无用之间成了建筑物的“另类”。
其实,塔皆有用。塔建筑源于印度佛教,塔本用来收藏佛骨、佛像和僧人遗体等。从东汉开始,古人开始学建塔,融入人文情调,或将塔的功用世俗化。百姓认为塔可镇压妖邪、保境安民,甚至可以营造风水。有的塔图实用。比如海口的钟楼,原先叫钟塔,钟塔至少可以用来确定一个城市的“标准时间”。再比如南海上或海边的灯塔,多用来为渔船断定方位、指明航向,像海南临高角木兰头灯塔、海南分界洲岛白色灯塔等,正是用来引航指向。
三亚南山寺的多宝佛塔则与佛教密切相关,可见文化传承。另有与宗教关联的塔。海口的火山口旁边有个小集市,人们指石山命名,叫石山圩,现在名叫石山镇。石山镇有一个儒符村,村旁有个宋代佛教石塔——儒符石塔,也叫涅槃塔。
塔都有来历。传说这塔是一位符姓的女子编织草鞋出售,积蓄多年的钱用来建涅槃塔,因此该塔也叫“草鞋塔”。
村民们还传说,石山一带有三个石塔,分别是三姐妹所建,大家称她们为三姐妹塔。传说大姐在北铺墟,虽然有钱但爱大吃大喝,建的塔只有2米高,就是现在儒厚村的“大姐塔”;二姐住玉库村,是一个较勤劳的农民,她用不多的积蓄也建了石塔,有3米高;三妹最勤快,不仅织草鞋,还捕鱼、捡田螺赚钱,于是建的塔最高,有6米多高,三妹建的就是现在的涅槃塔。涅槃塔在“文革”时被损毁,现存的塔基远望像古堡。涅槃塔塔基造型独特、罕见。
涅槃塔的基座
涅槃塔的遗址和火山口同在一条轴线上,基座全用火山石砌成,想必是纪念火山爆发的证物,证明涅槃后的重生和开始。塔当时被毁,但基座还在。2012年,村民们在重修基座的基础上,再添置了小石塔,大致恢复了涅槃塔原先的样子。
海南的乡村里不时会冒出高矮不一、形状各异的塔,乡村里的塔更多与读书人的科举功名相关。古人还认为“在平地或山上建高塔,皆为文笔峰”,可兴文运。定安的文笔峰及塔,和琼海的聚奎塔想必有此用意。聚奎塔位于琼海市塔洋镇西南约五百米处田洋中,琼海至文昌公路旁,是海南保存最完整古建筑之一。据《琼东县志》载,聚奎塔为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9)琼东知县卢章兴建。据传在建塔期间一个夜晚,卢章在梦中见一名叫宵霍的人,身穿青衣裙,站在塔顶念道:“奎塔插天连甲第”。因此把塔名命为“聚奎塔”。此塔已近七百多年,但仍完美。
再例如定安的见龙塔。见龙塔又名仙沟塔,位于定安县城东南约七公里的龙滚坡上。见龙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伍文运、绅士林起鹤等捐资建筑,因资金缺乏,半途停工。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吴先举邀绅士捐资续建而成。塔名“见龙”,是据易经“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句而命,其本意是祈求多出人才。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