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异国风情文明范
和谐侨乡添风采
红明居的居民积极参加“三下乡”服务。记者李天平 摄
回国定居
好邻里共建新家园
原红明农场侨联副主席李清徽6岁时跟随父母归国,他清晰地记得,1960年他与家人一同登上轮船,在太平洋上航行了七天七夜,终于平安到达广州三元里。祖籍梅县的李家人服从国家政策,扎根在红明居(原红明农场)。
李清徽说,农场的土地是父辈们一寸寸开垦出来的,后来荒地上种起了橡胶林,茅草屋慢慢变成了砖房再到楼房。改革开放后,李清徽跑运输、搞装修,为一家人的生计打拼。勤于生计,可以说是每个归侨奋斗一生的缩影。
红明居的居民们共同联欢庆祝获得“文明和谐侨队”荣誉。在拔河比赛中,红明居的居民将拼搏奋进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记者李天平 摄
当年与李清徽一起到红明居定居的归侨共有500多人,如今剩下100多人,他们分布在广州、深圳、湛江、香港等地区,但每年祭祖仍然会回到这里。生活在这里的归侨和侨眷依然保留着印尼的生活方式,说印尼话、吃咖喱饭、跳印尼舞等,原本在印尼素不相识的人,到这里都成了好邻里。
红明居居委会副主任、侨联主席云壮告诉记者,得益于归侨们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奋斗,依靠种植荔枝、槟榔、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成立合作社,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侨队纷纷盖起了荔枝楼、胡椒楼等。如今,侨三代们更是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将印尼风味糕点触网售卖,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为了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经济,我们特意把精准扶贫点和电视夜校集中观看点设在了这里,让村民们学习榜样的力量。”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