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岳冉冉)人有不愉快的记忆,水稻也有,特别是对干旱的记忆。我国科学家的这一发现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遗传学前沿》上。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莉介绍,植物在自然生长中会经历多次环境胁迫,为了维持正常生长,它们在逆境中不会越来越蔫,反倒能“越挫越勇”,一步步“磨炼”出抗逆能力,这说明植物对逆境是有“记忆”的。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需水量极大,它对‘干旱’这一灭顶之灾是否有‘记忆’,这让我们很好奇。”刘莉说。
团队通过多年研究,不仅找到了水稻的干旱“记忆”基因,还找到了调控水稻干旱“记忆”响应的网络。
研究人员首先对水稻样品进行了多次干旱复水(重新吸回水分)处理,然后用链特异性转录组测序法,得到了大量与水稻干旱“记忆”相关的候选差异表达基因,最终确定了6885个干旱“记忆”转录本及238个干旱“记忆”长链非编码RNA(核糖核酸)。
根据表达趋势变化,研究者将这些干旱“记忆”基因分为:“剂量”“线性”“累积”“初始”“稳定”五种变化趋势类别的16个模式。
“我们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干旱‘记忆’基因在水稻抗旱能力中发挥的作用。比如‘剂量’模式包含的基因常会被忽略,因为这类基因在水稻经历首次干旱时不会显著表达,要在经历多次干旱后才会变化。”刘莉说。
该成果为学界研究如何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提供了备选基因库。
相关链接:
水稻重要产区吉林市加强灌溉用水调度 全力保春耕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