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西南,扬子江畔。中国雷达工业的摇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14研究所坐落于此。一代代“雷达人”在这里启航,秉持“科技报国”的信念,矢志擦亮“中国之眼”,守望陆海空天70载。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是谁擦亮“中国之眼”?——记三代“雷达人”的奋进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9-05-24 09:44

  新华社南京5月23日电 题:是谁擦亮“中国之眼”?——记三代“雷达人”的奋进之旅

  新华社记者刘宇轩、胡喆、王珏玢

  南京西南,扬子江畔。中国雷达工业的摇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14研究所坐落于此。一代代“雷达人”在这里启航,秉持“科技报国”的信念,矢志擦亮“中国之眼”,守望陆海空天70载。

  记者近日走进14所,聆听老、中、青三代科学家讲述不同时期的奋斗故事。

  “雷达院士”张光义:西北望“射”天狼

  一座表面积达100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篮球场大的巨型设施,悄无声息地潜伏在大西北一座大山深处,探测大范围内的空中目标。

  这个身着迷彩外衣的“庞然大物”,是新中国第一部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也是今年84岁的“雷达院士”张光义在早年参与的一个重大项目。

  “那是1969年的12月27日,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遵照上级指示,要求我们用半个月时间提交一份当时在国际上都堪称‘绝活’的雷达研制方案。”张光义说。

  随后便是一系列研发、实验、调试……从1971年到1978年的8年时间里,张光义和团队成员每年都要在大西北的雷达基地待上大半年,与雷达一同成长。

  盛夏,试验山洞里潮湿闷热,深冬,山沟里寒风好似钢针;砖头垒砌起简陋的宿舍,洗澡无疑是一种奢望;长期两地分居,联系只能靠写信。女儿出生前六天,张光义才从基地经过两天多舟车劳顿赶回南京家中,两周后又匆匆返回。

  “亏欠家庭太多,但技术攻关必须争分夺秒。”8年间,张光义和团队成员毫不动摇,硬是把一切压在心底,直至首部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问世。

  远程频率扫描三坐标雷达、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多年来,张光义主导的多个雷达项目不断完善和拓展我国的防御体系。

  “我时刻叮嘱我的学生,别人永远不会把尖端国防科技拱手让人,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勇于探索尖端科技‘无人区’,才能从跟跑、并跑最终到领跑。”张光义说。

  “海之星锻造者”邢文革:舰载雷达捍卫蔚蓝海疆

  编队演习、远海护航、侨胞撤离……近年来,中国海军在国际海洋舞台上频频展露大国风采。

  在中国舰队驶向蔚蓝的过程中,有一群“军舰护航者”一直在默默守护,其中一位就是我国舰载雷达事业领军人、14所首席专家,今年54岁的邢文革。

  从1997年项目立项,到2007年完成研制,“中华神盾海之星”雷达问世,具备对空、对海搜索,多目标追踪等功能。

  邢文革说,“海洋之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天然深蓝色彩钻,以此命名是要表达这款雷达追求卓越的品质。为了这个目标,邢文革和团队一起披星戴月,在试验阶段攻克“海杂波”等众多舰载雷达世界性难题。

  “我们背着百十个‘防吐袋’登上舰艇,晕船了出来吐,吐完接着埋头科研。”刚上船试验时,邢文革和团队成员常因晕船呕吐,痛苦难耐。

  “每次交船,要凌晨3点起床出发,7点在船舱吃饭,晚上10点才能睡下。在风高浪急的黑夜登船,驳船和岸边仅有一条窄窄的木板,让人心惊肉跳。”邢文革硬着头皮坚持下来,逐渐适应了海上生活。

  “雷达设计师是个‘万金油’的工作,什么都要懂,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在任务面前,要有大局观念,绝不能计较个人得失。”邢文革说,这就是他带领团队征服蔚蓝海洋的法宝。

  “发明达人”尹奎英:让雷达科技惠及群众生活

  精准预报天气、优化轨道交通、方便残障人士生活……近年来,雷达科技民用共享,给群众生活带来种种便利,也催生了一批“发明达人”,尹奎英就是其中一员。

  在14所智能实验室,一位前臂残障的志愿者,手臂上方套了个传感器手环,正在操控一副机械手。苹果、玻璃杯、鸡蛋……凭借“意念”,这个丧失了抓握能力的志愿者,能控制每一根机械手指精细活动。

  将雷达信号分析应用于脑电波,这款“灵犀手”将脑电波传送到神经,再由神经给肌肉下达命令,释放生物电,机械手进而捕捉破译生物电信号。

  “有段时间做试验都做魔怔了,逢人便打听,能不能帮介绍认识残障人士当志愿者。为增加模拟样本,自己老公闺女都派上了用场。”尹奎英说。

  “给年轻人压担子,从不轻视每一个‘奇思怪想’,大胆想、大胆试,失败了师父们担。”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14所鼓励大家活用雷达技术内部创业,很多项目都拿到配套资金。

  近年来,14所联合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华山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国内专业团队,构建了手部肌肉反馈样本库,开发模拟训练App,运用深度学习等技术辅助残障人士恢复动作记忆。

  “很多残障人士的社会关系退缩到家里,我们发明这款产品,希望他们有机会找到工作,融入社会。”尹奎英说,站在老一辈雷达人的肩膀上,她们用业余时间“大开脑洞”,激发创新思维,让群众更多共享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

 

 

相关链接:

老区金寨 光景正好(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长沙发力智能制造 闯出转型路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南长沙市以智能制造引领新旧动能转换:高“智”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相关链接: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南长沙市以智能制造引领新旧动能转换:高“智”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长沙发力智能制造 闯出转型路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老区金寨 光景正好(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宇轩 胡喆 王珏玢] [编辑:余冰月]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