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一瞥。 经济日报记者 何 伟 摄
呱呱坠地,筋强骨健
198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下,党中央决定在海南创办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同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
建省设经济特区,意味着海南成为全国的“技术窗口”“管理窗口”“知识窗口”“对外政策窗口”,也意味着海南发展史翻开了崭新而辉煌的一页,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然而,当时的海南落后得太多。“建省初期,海口就一座红绿灯,大热天还经常停电,基础设施落后程度让我大为惊讶。”海南豪瑞德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云西告诉记者。
一组数据说明当时的海南经济发展落后:人均分配水平只有全国分配水平的83%;85%的商品靠内地调进;17%左右的人口尚未温饱。
当时,海南建省筹备组主要负责人对海南一下子进入国际市场没有把握,到底如何起步?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当时产生了一个“先喝洋奶还是先喝娘奶”的讨论。先喝“洋奶”就要直面国际市场,大力引进外来资本进驻;先喝“娘奶”就是先完善基础设施,再面对国际市场。
“当时,有人担心海南一旦推向国际市场,会不会一方面外来资本一时进不来,一方面国内投资又不会很大。因此,海南最后决定请求中央及广东等省市加大对海南基础设施的投资,先喝‘娘奶’,待海南基础设施落后局面有所改善后全面放开,再喝‘洋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回忆说。
随即,1988年5月4日,国务院发布施行《关于鼓励投资开发建设海南岛的规定》,给予海南相当特殊和优惠的开放政策,投资、外贸、外汇、人员等方面的管理,都比当时其他省份的权限大很多。比如,在海南岛举办的企业(国家银行和保险公司除外),从事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均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而且,对于投资者可参与的项目也进一步放开,投资者可以合资、合作方式在海南岛投资从事港口、码头、机场、公路、铁路、电站、煤矿、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基础上,海南出台了一批极具吸引力的配套措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股投资热潮悄然涌起,国内外企业纷至沓来。
先喝“娘奶”显现效果,国家赋予海南的优惠政策使其“筋强骨健”。海南建省办特区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仅建省头3年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了170亿元。1993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4亿元,比建省前的1987年增长2.7倍。
“建省初期那几年,海南的发展太快了。没两年时间,海口汽车多了,路修得宽了,楼盖得高了,处处都是发展机遇。”林云西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